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森林大行其道,城市植被覆盖率被大幅度压缩,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城市园林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同步成长起来的基础性工程,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只顾今人乘凉,不顾后人遭殃的城市建设观,采取饮鸩止渴的建设方式,制造了很多垃圾工程,造成了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从大局着手、从长远着眼,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促使城市环境朝更加便捷、优质、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
1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绿地结构单一
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绿地覆盖率低,视觉效果差。生物物种缺乏多样性,景观单调,缺乏协调感和统一感。
1.2城市之间、城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城市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还是同城之中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亦或是新城区和老城区,城市的园林绿化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3城市绿地保护意识不强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创造了动辄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居住的超级大盘,居住环境绿化工程没有跟上,反而侵占大量绿地,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
1.4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淡泊,市民素质不高,践踏绿地,毁坏花草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法制建设滞后,国家对于耕地已经出台严格的法规进行保护,但是对于城市中绿地和林木却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三是管理措施不强,市民随意践踏草坪的时候无人监管,已经破坏的绿化无人修复,城市管理手段落后。
2我国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坚持以绿为主的生态原则,保持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生态学方面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多样性。所以建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城市是人工化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自然风光、生态湖泊、绿地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升级,保持物种多样性。
2.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长远规划,避免进入边建边拆、先建后拆的规划误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以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关系,促进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同步发展,城市升级与园林升级同步进行,使城市园林与城市一起成长,一道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2.3坚持“优化升级”原则,改善城市小气候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绿林浓郁的枝叶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直接阻隔了来自太阳的大量辐射,同时吸收来自地面建筑的反射热,消耗掉太阳辐射能的65%~75%,同时,绿色植物持续不断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释放氧气、蒸发水分,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明显的降温作用,而在寒冷萧瑟的冬季,又能减慢气温的降低速度。因此,城市绿色园林在改善城市小气候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2.4培养公民绿化意识,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把城市绿化放在城市建设的战略位置来考虑,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城市市民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把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己任,不断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绿地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城市绿色园林空间,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
2.5创新设计园林文化,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许多城市都独具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独特风格。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可以融合传统的园林风格,同时结合现代园林的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继承传统园林景观,不是简单模仿,粗糙复制,而应在挖掘传统园林精髓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力争找到传统与现代、复古与创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点,创造地方特色和城市个性。比如可以鼓励市民进行屋顶绿化、窗台绿化,使每家每户的个性化家园融合到城市园林的大家园,创造“家即是园林,园林即是家”的圆融美,使城市居民生活在和谐的山水绿地红花里。
3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合理认定,以形成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共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及其相应管理部门的职能只宜强化、不宜削弱。城市园林绿化要坚持以绿为主的生态原则,保持物种多样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优化升级”原则,改善城市小气候,要培养公民绿化外科医学论文意识,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要创新设计园林文化,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要从大局着手、从长远着眼,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促使城市环境朝更加便捷、优质、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
作者:赵丹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