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经常发生在幼儿和儿童身上的一种疾病,经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等症状,中医多采用辩证治法,这样可以对症下药,更有效的治疗这类疾病,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本次研究,对我院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并对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其中实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10岁,平均(5.4±2.5)岁;病程2~10周,平均(6.5±2.1)周;发热18例,呕吐12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岁,平均(6.1±1.5)岁;病程2~9周,平均(5.2±2.4)周;发热19例,呕吐11例。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根据中医辩证的方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分型:湿热蕴结证,采用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治疗;饮食积滞型,采用香砂平胃散或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证,采用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的治疗原理,采用香连丸、橘皮竹茹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消瘰方加减治疗;腹痛证型,小腹疼痛明显采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淡附片、炒白芍、茯苓、炒白术、生姜各10g)加减治疗;小腹疼痛明显时可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各10g)加减治疗。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2.2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2]。患者采用次利巴韦林每日10mg/k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剂量为每日25mg/kg的头孢哌酮钠并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1)治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消失;(2)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3)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缩小;(4)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改善,彩超检查无改变或加重者。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通过不同方法的治疗,治疗效果见表1,实验组治愈25例(8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20例(66.7%),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腹痛时间(4.5±1.1)d、发热时间(2.0±0.2)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9.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腹痛时间(7.2±1.5)d、发热时间(5.0±1.2)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13.3±2.1)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侧重药物治疗,而且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4-6]。根据中医辩证方法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分为4种类型[7],湿热蕴结证、饮食积滞型、脾虚气滞证和腹痛主方型,针对患者属于哪种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会得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治疗要比单纯的西医的抗菌药物的效果明显,笔者就证明了这点。笔者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相应的治疗,并与西医的抗菌药物的治疗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方面,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而西医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83.3%,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医辨证的治疗比西医效果好,并且通过中医治疗的患者在腹痛时间(4.5±1.1)d、发热时间(2.0±0.2)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9.5±1.2)d,上明显短于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这样减少患者的痛苦,尽早治愈疾病。由此可见,采用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综上所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谢汝伦 石学林 黄平邦 单位:电白县黄岭卫生院 电白县中医院
相关专题:毕节学院 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