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了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从宿舍文化、宿舍“族化”的视角下,探究医学生的新型激励机制构建路径,促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宿舍文化;激励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的普遍推行,教室成为流动式,学生班级的结构越来越松散,其功能也逐渐被弱化[1]。而宿舍却成为伴随学生大学生活始终的一个“课堂”,在其中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完善和观念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进而推动大学生由“学生型”向“社会型”转变。本文在综合分析医学生现阶段的生活状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高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宿舍“族化”文化的视角下,提出针对医学生的新型激励机制。
一、概念界定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元,而大学生在宿舍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共同的学习、生活、交流等课余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即为宿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性及可塑性等特点。所谓的族化,是指对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拥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一类人的统称。而宿舍“族化”则是指以宿舍这一特定环境,通过共同的学习、生活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族化现象。宿舍“族化”的分类包括: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玩乐族;跟消费有关的月光族、透支族,再到跟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2]。与此同时,在宿舍“族化”这一现象中常出现“意见领袖”,其出现可对整个宿舍产生明显的“同化”和“异化”作用,并对和谐宿舍文化的构建、良好生活习惯的树立和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宿舍文化的“族化”现象对医学生的负效应
(一)“族化”下的心理障碍与人际沟通问题
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问题的咨询人次在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3]。而医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4]。目前医学类高校的本科学生宿舍多由四至六人组成,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生活群组。然而,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生活区域、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其在宿舍“族化”文化下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通与排解,甚至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再者,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的独生子女,其追求个性张扬,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集体生活的经历,故而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适应宿舍集体生活,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些琐事导致同学之间出现隔阂,造成宿舍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分门别派”的现象,从而产生宿舍“族化”文化的负效应,严重影响医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大学生群体,其职业所需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很好的培养人际沟通的能力,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二)“族化”下的学习倦怠与职业道德问题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与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5],在宿舍“族化”文化的影响下,学习倦怠现象常常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出现,究其原因则在于“族化”的惰性心理对同一生活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宿舍这一小集体中,其成员在生活习惯与学习态度常有极大程度的相似性,若宿舍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动力不足则易导致以宿舍为单位的赖床迟到、课堂早退、逃课等现象。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现阶段学业的严肃性,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学业课程较多、学习内容复杂、学习年限较长,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消极情绪和行为,进而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医风医德建设是当下社会一直在探讨的命题,而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是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族化”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得同宿舍内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增强,职业价值的取向趋于一致。受宿舍“族化”文化的惰性和消极的学习氛围影响,医学生的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宿舍“族化”文化中的攀比心理和“拜金主义”也会严重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阶段是一名医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重要时期,必须引起医学院校广大学生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三)“族化”下的考研氛围与就业选择问题
考研与就业是许多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转折,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职业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已难以适应此趋势,加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望较高,多数医学生已将其梦想寄托在考研深造上[6]。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尚未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往往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毕业选择。在宿舍“族化”文化的影响下,同一宿舍内部的同学之间在做出各自的选择时,更容易出现随大流的现象。他们在面对巨大的考研压力与就业竞争时,部分毕业生会被动选择“族化”下的考研意识与就业选择,一旦这种考研意识与就业选择的宿舍文化表达出消极与负面的信息,那么整个宿舍成员在做出考研与就业正向选择时则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例如,一位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面临考研与就业问题时,如果其所在宿舍的“族化”文化倾向于逃避与退缩,那么该宿舍中大多数成员往往更愿意选择拒绝考研和消极就业,即使该毕业生选择了参加考研或者积极就业,他在考研或就业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也更容易被“族化”而选择放弃。这种现象在现阶段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并不少见,需要我们积极地引导宿舍“族化”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帮助毕业生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树立积极的就业倾向。
三、宿舍“族化”文化对医学生的正面诱导机制
(一)完善顶层设计,抓好师生管理队伍与激励制度建设
现阶段医学院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多是以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为主,辅之以辅导员教师和宿舍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管,然而在宿舍“族化”文化的影响下,这种模式的管理方法很难对“族化”文化的负面效应实现重点突破。完善顶层设计则是自上而下地对现存的管理机制体制进行改革,是对管理队伍和激励制度的系统谋划,利用有效的制度引导宿舍文化自主选择正确、积极的“族化”方向。因此,抓好师生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宿舍激励制度改革,是当下高校教师必须注重的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将宿舍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权限及工作要求,确保医学生宿舍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二是加快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强化宿舍管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适当激励和正确引导。三是实施宿舍内务、安全、学习周检查制,并把学生的宿舍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并纳入学生个人评优评先的考核体系中,调动医学生争创文明宿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将正面奖励与负面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对表现优秀的宿舍成员进行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宿舍成员予以适当的批评教育,从而形成积极、文明、向上的宿舍“族化”文化。
(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宿舍“族化”文化和谐与稳定
“基础结构”决定“上层建筑”,科学的宿舍内部成员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族化”下的宿舍文化的特性。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生活区域、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合理地安排宿舍内部成员的组成,将具备不同的性格、能力、习性的学生科学地安排在一起,有助于促进宿舍人员的共同成长,加强宿舍“族化”文化的和谐与稳定。一方面,在大学招生的初期阶段,我们要重视大一新生的入学档案,根据每位新生个人档案的不同特点,观察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基本信息,将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以提高入学初同一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减少意见分歧,缓解宿舍内部人际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宿舍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地发现并培养宿舍内部潜在的协调者与领导者,通过相应的鼓励措施,发挥其正面的“引导”作用,形成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带领宿舍成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考研理念和择业、创业观念。同时,在宿舍“族化”文化出现严重的负面效应时,宿舍管理人员要敢于积极主动地和宿舍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必要的时候对不同宿舍之间的成员进行适当的调换,努力打破宿舍惰性文化的“族化”惯性,以强化医学院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三)注重以点带面,发挥党员与学生干部积极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秀群体,是学生群体中的领导者和带头人,是高校辅导员教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先锋队。学生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会对宿舍内部成员“族化”文化的选择倾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充分地利用学生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模范带头作用成了高校辅导员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命题。首先,要使其想作为。这需要我们运用宿舍文化“族化”理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宿舍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其次,要使其能作为。努力提高学生党员、干部的个人能力与修养,发挥学生干部集体的凝聚力,以点带面,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在宿舍文化形成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凝心聚力,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开展学生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要使其有作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宿舍文化的“族化”现象结对共建,通过“1+1”模式,营造“传”、“帮”、“带”等优良的学习、考研与就业氛围帮助特殊学生群体(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实现理想。
四、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族化”现象并非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它只是一个现象,既有正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教师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宿舍文化以及宿舍“族化”的作用,构建温馨、和谐的宿舍文化,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宿舍“族化”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能力素质全面的综合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定福.大学生社区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12):81-83.
[2]王秀艳,刘文霞.大学校园“族”现象与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7):249-250.
[3]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4]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5]陈威.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动力系统烟草经济论文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4.
[6]苏纯惠,郑建中,张持晨等.医学生考研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8):245-247.
作者:宋欢 曹琳 刘晨 谢文涛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