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体育特性分析
(一)公共性顾名思义,“公共”主要是相对于“私人”而言,不同学科领域,公共的概念不同,但其“核心是对于共同体公共性质的探讨,具体表现为对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物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价值观念”[1]。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公共体育,其公共性主要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建设的服务产品可供公众有偿或无偿使用的特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尽管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天然的公共属性,但随着公众对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提高和不同的选择,公共体育具有更多难以天然满足的现实样态,需要政府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为此,公共体育的公共性虽具有天然的公共性,但更显现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干预性、建设性、发展性。就主体而言,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着公共体育发展,担当起体育职能管理、场馆建设、赛事服务、体育宣传等角色。近年来,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服务型企业也加盟其中,局部承担起参与主体的职能。在客体方面,公共体育的服务对象自然是有体育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公众的参与和需求,公众体育也就失去了生存之基。就内容而言,包括所有主体为客体提供的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二)服务性这一特性并非源自公共体育产生与发展之初,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体育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和公众的内在需求之时,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积淀生成。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步加快和完善,政府职能向公共体育延伸并切实承担了各项服务职能。围绕公共体育的服务属性和发展目标定位,有研究者认为,它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2]。由此所确立的公共体育服务性职能,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如在建设投入方面,政府最基础性工作是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公众体育需求等,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在共享机制建设方面,政府要尽可能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和平台共享,承担信息服务工作,推动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方面,政府需要规划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并执行体育政策法规,搭建体育项目比赛平台,加强体育团体建设和监管等。(三)均等化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不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而且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受到重视。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不协调状况迫切需要改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公共体育作为社会公众的基础性事业不再局限于城市和专业化发展格局,均等化逐步为公众了解、重视,也成为健全公共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要件。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要求以保障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权益为主要目的、以体育均等化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公共体育资源为主要支撑。唯此,方能构建起全民健身的平衡机制,真正为公众提供无差别、均等化的体育服务。从实践层面分析,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紧扣均等化这一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功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使公共体育成为实现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进而深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使用效率,促进体育资源集约化发展,提升公共体育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社会和谐中的贡献率。(四)市场化公共体育事业作为公众性事业,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正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育事业不再为政府“包办”,而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了市场。如何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之相策应,体育商品生产实现了企业运作,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再完全由政府买单,企业、非政府团体、个人也可参与建设。公众积极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主体的力量逐步释放。公共体育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依然是以体育市场化为前提和基础。公共体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始终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综观公共体育的内在特性可以发现,公共体育既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国人民改善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支持全国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事业”[4]而具有公共性、服务型、均等化等特性,又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生产与消费特征,积极参与着市场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这必然要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社会考验和市场选择。
二、当前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驱动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不仅一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且实现了公共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民健身和满足公众体育需求打下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然而,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仍存在着诸多复杂问题,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挑战。(一)公共体育发展取得的基础性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伴随经济稳健发展,公共体育事业也同样步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围绕体育产品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国家和市场的职能更为清晰,体育产品生产和消费完全走向市场化;体育设施建设采取招投标方式,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融资建设,极大地节约了政府投入成本,活跃了体育文化市场;体育比赛宣传推广、服务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得到有效探索。系列市场化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为全面适应体育市场化发展,深化体育机构改革,管理与经营逐步分开,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到公共体育建设中,各项事业相对规范运行。在公共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上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一大批世界性著名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为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鸟巢、水立方最为典型;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都有规模性的体育场馆,如上海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等,能够承担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三线城市同样具备举办适度规模赛事的能力和条件;很多社区配置了相应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和设备,大部分场馆更是对公众开放,公众充分享有体育运动条件和权利。我国正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一大批世界性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全民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体育文化得到科学弘扬和传递,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取得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信息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迅速,影响力广泛,体育资源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二)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堪忧首先,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了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由此东部地区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则呈递减态势,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直接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事业,同样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现象。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呈现出显著差异。其次,就城乡二元结构而言,公共体育也呈现出鲜明的巨大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中的体育设施明显不健全,体育政策、资金支持十分缺乏,农民的体育素质显著偏低,农村体育人才和队伍建设极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再次,公共体育市场化结构尚不合理,“政府控制大量资源,形成垄断供给”[5],市场介入效果并不太明显,直接影响着市场对体育竞技的优胜劣汰和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人本理念的追求、公众对体育的诉求以及各类体育赛事的要求等尚没有做到精细化、便捷化服务,服务政策仍需建立健全,服务渠道仍需多元化、畅通化,服务内容仍需多样化、大众化,服务均等化更显不足。(三)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公共体育作为动态发展的基础型事业,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不仅需要正视不容乐观的现状,而且要积极面对随时而来的各种挑战。首先是管理上的挑战。不少公共体育场馆仍是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剥离,实行社会化、企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传统老化,投入成本大,仍需要依托政府财政补助来维修保养,成本控制仍需加强。“政府如何从机制调整上,以最灵活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突破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实现管理与市场化选择的协调发展己成为当前体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6]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挑战。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环境条件、信息化水平等因素而不断增加投入,在满足城市公共体育需求上深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观念,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育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最后是经营发展上的挑战。当前公共体育市场化发展仍是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有许多公共体育设施没有推行市场竞争和管理模式,向公众有偿和无偿开放力度仍然不够,经营自主权仍没有完全下放,政府的财政包袱依然比较重,集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迫在眉睫。
三、现代社会与公共体育发展的相互需求
尽管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发展公共体育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民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体育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环境下,公共体育更以巨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价值为各视域所青睐。(一)社会与公共体育的相互需求当前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越的社会形态为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稳定基础。公众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基础性内容,能够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能够增进社会系统间的体育文化交流,能够发展并优化人文体育环境。公共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强公众的身心素质,坚定公众毅力,甚而帮助缓解医疗压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打造体育强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没有公共体育的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将会呈现出病态症状,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影响经济、文化、政治的科学发展。(二)市场与公共体育的相互促进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体育占据其中重要份额。延续体育市场化发展路径,是我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关键步骤。步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通过公共体育来扩大体育产品市场供应和需求,激发公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来拉动建筑、钢铁、文化、器械等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呈现共同发展的形态;需要公共体育增强就业、发展产业、增进实业,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此外,公共体育需要市场来磨砺竞争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发展机制;需要市场来调配体育资源配置,优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公共体育的最大化;需要市场消费来不断丰富体育产品样式,为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经济后盾。(三)政府与公共体育的相互支撑发展公共体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对政府而言,公共体育建设能够深化行政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够摆脱行政干扰,实现自主经营,自立自强;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能够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增进世界体育文化融合,为外交搭建平台,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公共体育而言,政府能够以强大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方向引导、媒体宣传,把公共体育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扭转公共体育区域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的困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为公共体育均等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能够逐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加强服务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四)公众与公共体育的相互吸引公众与公共体育存在天然的相互需求属性。相对公众而言,发展公共体育能够不断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娱乐方法,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协调生理、心理机能,推动身心的协调发展;能够为公众搭建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在体育切磋中相互学习,增进了解;能够不断协调工作、生活、情感的强度和矛盾,帮助身心恢复正常状态。相对公共体育而言,公众是体育产品的最大需求者、消费者,能够直接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公共体育应有的使用和特定价值,发挥最大功能;能够不断拓宽公共体育内涵,创造出更多体育产品,开展更丰富的体育活动,弘扬和发展体育文化,真正推动公共体育事业向纵深发展。显然,社会、经济、政府、公众与公共体育之间相互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需求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织发展。当公共体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复杂局面和挑战时,各界应综合把握其内在特性规律,科学正视,积极应对,方能实现各关联体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公共体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鉴于公共体育的服务性、公共性、均等化、市场化特性,要着力调整并优化公共体育发展和公众需求增长的内在关系,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为公共体育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政府为公共体育“松绑”,“应在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的实际,制定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构建的多元化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7]政府应理清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对公益性强、不适宜面向市场的体育场馆应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建立健全人事、财务、管理、保障制度,大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对具有充足市场潜力的事业单位,应着力企业化,努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要加强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要不断吸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公共体育建设,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经营、服务格局;要建立健全公共体育企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结构,转变管理职能,着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要增强宏观调控意识和能力,多措并举,大力扶持中西部、农村公共体育建设,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均等化目标。(二)全面完善市场机制,为公共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政府要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开道”。必须认识到“由于体制及政策性障碍,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8],而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推动部分公共体育产业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搞活体育文化产业,减轻政府负担,把主要财政集中在管理和服务上,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此值得强调的是,完善公共体育市场机制,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产业化并不代表政府的消融和完全市场化,而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政府的主导地位虽不可动摇,但不能搞垄断,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完善体育产业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杠杆作用。这要求,市场化的体育产业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中提高体育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结构,优化产品价格;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监管的双重管理作用,确保公共体育产业运行合法、合理,健康发展;要兼具公共体育的公众性和服务性,确保价格、质量、产品类型等符合公众要求,着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可在一定范围引入价格听证制度;要创新经营和管理方式,拓展服务外包、服务购买、志愿服务多种渠道,促进社会资源与公共体育服务的融合。(三)完善服务体系,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提供配套条件政府强化体育管理职能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必须着力探索体育公众性、服务性、均等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和指导、参与主体多元互动、体育资源协同供给的公共体育配套保障系统。此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在各自发挥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服务大系统。由此将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分为环境系统、服务供给系统、需求系统最为关键。政府应坚持环境优化政府化、服务供给企业化和社会化、需求公众化,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制,厘清服务思路和管理关系,充分保障社会、企业、个人权益。应强化构建服务系统意识和能力,打造层次多样、主体多元的服务供给系统。政府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培育体育公共服务市场调节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多元建设机制,打通各类民间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通过多元化主体供给,全面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
五、结语
综上而论,现代社会公共体育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仅凭上述学理与方法论探讨很难彻底解决公共体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仍需要学界深化理论工业经济论文与实践研究,为公共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
作者:戴苏川 单位: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