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文本,“读”是关键
文本细读,自然“读”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亦是“读”。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需要让学生素读课文。素读就是让自己用最空白的心态,单纯地去理解文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在理解了基本的文意之后,跟随自己最基础的感受去朗读课文,全神贯注地投入作者创造的语义环境中,用自己的语调、语气将素读中所理解的氛围表达出来,一边读一边再次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情。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乐观,有的学生认为读课文只是一个简单的环节,随便应付了事,口动心不动,文中的文字就如同风过眼却见不着痕。因此调动学生的情绪,根据课文情调制造课堂氛围就成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寻找切入点,细读文本
1.着眼字词,从语义入手
在教授《孔乙己》时,文中描写孔乙己去酒店喝酒的情景,早先他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却是“破衣裳里摸出四文大钱”,两句描写付钱的动作,却因为两个动词“排”和“摸”意味深长了许多。一个“排”字立即让我们脑中那个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鲜活了起来,一个“摸”字又让这个读书人尽显窘迫。让学生从这两个动词入手,感受孔乙己先后的变化,探究人物的悲剧命运,寻找悲剧的根源。字词虽是语言中最小的材料,却也能承载巨大的文化信息。关键字词处在文中最重要的位置,其本义、引申义、联想义都可能左右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如能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将是文本细读的一个最直接的切入口。
2.联系语境,感受言外之意
语境,笼统地说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想时在特定的背景因素、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语境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平台。文本整体营造的语境,一般来说就蕴含着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对语境没有形成认识,那么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挥想象、感受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历史地域因素等等,能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语境。
三、挖掘文本,分析文本
1.寻找空白,品读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这些没有说出来的“弦外之音”即文中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就是“空白”。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空白,想象空白,填充空白,逐渐形成能自己在细读中发现空白、品读空白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文本中都藏着空白。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种典型情况:首先是文本的不连贯处或者文字的省略处,诗歌因其言简意赅尤为多见此类空白,这些空白令读者对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能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仅仅十二个字,就将那种悲凉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文提到“兰舟催发”,没有具体描述上了船之后的情景。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能让读者体会到在水岸烟迷、天苍雾蒙的环境下诗人与恋人分别的悲切心情。其次是在难以言说处,千言万语难以说明,有时几个字,甚至只字不提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千言万语”,需要学生用想象去填充,用心去感悟文本中微妙复杂的情感。
2.发现矛盾,探究矛盾
在《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嫂是个编席能手,但是却被苇眉子割破了手,这显然跟“编席能手”是矛盾的。但是这么一个细节,却能体现出水生嫂听了水生的话后内心的震动。其实很多文章中都有这样的矛盾,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寻找,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理解了这些矛盾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为教师、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之门。当然,文本细读的探究和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更好地发挥文本细读在中学经济管理论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将是一个长远的研究命题,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更深远的发现。
作者:高芳菲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