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甲胄制作材料的多元发展可以看出,材料如同甲胄的根基,能够决定盔甲的功能和款式,丰富了甲胄的形式美感。色彩是区别兵种的重要元素,同时强化了视觉效果。在人的视觉接受过程中,色彩最先闯入人的视域,是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甲胄的色彩一方面能用来区别兵种、阵营和官兵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助长军威、增强美感。爱美是人类的本性,战场上也概莫能外。如,日本武士的铠甲一直以其丰富的色彩和装饰闻名。我国周代用鲜明的颜色来区别阵容营造气势,白衣素甲白旗、红衣红甲红旗、黑衣黑甲黑旗,鲜明的色彩、整齐的军容都能令官兵精神振奋。装饰是甲胄的个性化语言,不可或缺。作为一种服饰,甲胄必然会被其穿戴者赋予个性化的特征。据史料记载,周代铜盔顶端往往插上鹖鸟的羽毛。因为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用来象征将士的勇猛精神。京剧中武生头冠上的翎子,据说就起源于此。到了宋代,盔顶开始装饰各色长缨,以红、白两色为主,远远看去鲜艳夺目。有些盔甲上还装饰凶恶的兽头形铜制护肩和带扣等,从侧面反映了披戴者的性格特征。
一、当代戏剧影视中甲胄造型的艺术特点
在现代社会,甲胄的原始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它只是戏剧影视中人物造型的一个元素。凡是涉及甲胄的戏剧影视作品,都需要人物造型设计者进行设计制作。有人把服装叫做穿在演员身上的布景,因此,它不是简单的还原,是艺术化处理,是一件艺术作品,是二度创作。这件作品的风格,与设计者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再现的那个地域和时代风貌的了解程度以及设计者自身所处的年代、自身的学养等密切关联。简言之,即使对同一位历史人物进行包装,中国的设计者与欧美的设计者不同,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计者与当下的设计者也不同。差异就是艺术,就是风格,就能甄别出品位与高下。从各类国内外的戏剧影视作品甲胄的造型来看,不同的设计理念,效果也异彩纷呈。特点一:忠于史实,厘清时代界线,准确诠释历史原貌在戏剧影视中,人物是灵魂。造型是刻画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的手段。设计的重点在于准确、明晰地体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引领观众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主题。尤其是出现甲胄的历史故事,多发生在历史久远的冷兵器时代,受考证难、材料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甲胄的设计制作都存在较大难度。如果研究不透彻,基本功不扎实,往往会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话剧《秦王政》是2009年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大戏。这部戏集结了国内戏剧制作领域领军级人物组成了主创团队,是近几年国内戏剧舞台上的优秀作品。剧中人物甲胄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秦朝的出土文物,其造型结构直接取材于兵马俑,颜色以近似青铜器的沉黑为主色调,以表现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为了准确表现嬴政这个千古一帝的霸主风范。在嬴政作为军营中统兵百万的将领的戏中,为他设计了黑红搭配的一套戎装,一袭黑色的披风,裹着及膝的红色铠甲。铠甲胸前上面部分是连缀在一起的较小的方形甲片,有鱼鳞的感觉;下面是流苏式的褶皱,在甲片的连缀点和褶皱上饰以大小不等的铜珠;肩部是甲片连缀起来的护肩。铠甲边缘处有精致的不规则几何彩绘图案,整体感觉器宇轩昂、坚毅勇猛,表现出他志在巅峰的宏图大志。及至嬴政君临天下之后,为他设计的是一套镂金错彩的帝王服饰,上身是金色的软甲,上面印有凹凸有致的花纹,高高地护在颈部周围,腰间是大红腰封,有蟒龙的纹样印制,下身是及踝的金色蔽膝,两条红色飘带从腰间垂下,随着人物的行走而飘摇摆动,帝王的尊贵感一览无遗。虽然秦始皇铠甲的造型色彩等都以史实为基础,但是由于使用的是现代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因此,完全不能等同于原物,审美价值更为突出。特点二: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多文化元素,旨在为刻画角色服务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其服饰也大相径庭。但是,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趋势又越来越明显。反映在戏剧影视作品中,是强调地域特色还是以现代人的视角,杂糅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不同的设计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其宗旨是最好地服务于角色的塑造。电影《墨攻》中甲胄的款式能直接体现出地域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戎装款式差异性较大。汉民族的服饰特点是宽衣肥袖,因此其盔甲也相应肥大;而游牧民族由于其骑马的需要,服饰多紧身箭袖,所以铠甲也紧凑贴身,一松一紧,民族特色一目了然。我国香港导演李仁港拍摄的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甲胄造型各类文化元素融合的特点十分明显。影片中,刘德华扮演的赵云所着盔甲明显有日本武士的影子。“赵云在历史书籍中只是蜀国的一员武将,比起曹操、刘备和孙权都要低一个级别,但他是当今青少年最熟悉的三国人物。一方面保留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比如大战长坂坡,另一方面则从游戏中挖掘创意,以便让片中人物从内到外都更符合今日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李仁港曾这样阐述他的设计原因,也透露影片人物和造型的很多灵感来自于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这样将中国元素、日本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在李仁港指导的电影《锦衣卫》和《鸿门宴》中也很突出,铠甲造型中各类元素的应用也很普遍,他追求的是人物造型的表现力与美感。特点三:以效果为王,追求艺术价值中央戏剧学院2008级表演系的毕业作品《虎符》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历史真实与舞台美感的结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虎符》描述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戏中主要人物信陵君是一个仗义纾难的英雄人物,为了美化这个人物,设计者在还原战国时期铠甲款式的基础上,从材质的肌理再创入手,在局部嵌入以篆字为基础演变出来的图案造型,图案通过对面料的叠加以将材料的视觉空间体现出来,通过层次的变化,体现一种浮雕感,使得信陵君的戎装造型肌理丰满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诉求。沃尔夫冈•彼得森拍摄的电影《特洛伊》,其情节内容源自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该片中有众多宏大的战争场面,也塑造了许多身穿甲胄的经典形象。影片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甲胄的装饰元素来塑造人物。比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盔甲,既是他出席公共场合的礼服,又是作战时的戎装。精致的银色装饰将其装扮得犹如太阳神阿波罗般俊美潇洒。铠甲上雕刻的过于精美的花纹暗示着帕里斯的软弱个性。而郝克托尔是帕里斯的哥哥,是战争中真正的英雄。在剧中,一身青铜精美的铠甲色泽深沉、质地厚重,完美呈现了郝克托尔式的英雄主义形象。第73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得主——影片《角斗士》的服装设计师珍提•叶提斯,是盔甲设计的高手。影片中铠甲主要以硬皮料为制作原料,配以金属材料装饰,精美的造型和绝美的配色,完美地呈现了古罗马时期强大的军事形象。
二、甲胄造型艺术的创新路径
历史车轮走到当下,“80后”“90后”成为戏剧影视受众的主体。这些年轻人都是玩着机器玩偶长大的,机器玩偶的铠甲造型根植于年轻人的心中,因此,在戏剧影视服装设计中强化甲胄元素,无疑会受到年轻一代人的追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要找准甲胄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既保留甲胄传统物种的基因信息,又避免泥古不化,创造出适应新时代审美诉求的新的甲胄造型艺术,就需要从业者下一番深功夫。
(一)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拓展甲胄造型艺术的创作空间戏剧影视作品的甲胄造型设计,要尊重历史,重视其写实性和象征性,追求戏剧影视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但由于甲胄造型艺术内涵空间的逼仄,如果思路不开阔,必定难以施展拳脚。从业者应该兼收并蓄,从多种领域中汲取养分,吸收绘画、建筑以及木偶、皮影、泥塑等民间艺术的有益元素,甚至可以把服装界的混搭风、绘画界的抽象派等皆“拿来”为其所用,取其形,续其意,传其神,为甲胄造型找到新的发展极点和发挥空间,丰富造型手段,提高造型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
(二)在未来题材作品中恣意驰骋未来题材戏剧影视作品,是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自由释放的空间。可以天马行空式的展开想象,不受史实的约束,甚至不受服装各元素的约束,可以无限夸张,可以怪戾,可以似真似幻,可以不伦不类。如《钢铁侠》系列电影,匪夷所思地将甲胄与机械结合,把甲胄作为元素运用到了未来科幻的主体上,重新诠释了甲胄特有的造型美。一夜之间,钢铁侠成了炙手可热的影视形象,票房一路飙升。这种将甲胄的造型特点元素化的设计是未来人物造型的一大趋势。未来、奇幻风格的设计,需要这种设计理念来为戏剧影视甲胄造型注入新的力量。外国这类科幻题材的电影尤为值得借鉴。如《雷神》,将甲胄与现代诸多元素融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许多怪异的造型和新兴材料的运用,将铠甲与未来相结合,造型极为夸张很有未来风格。
三、结语
继承是根本,创新是升华与出路。传统文化的浸淫,深入国人的骨髓,是人们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主要影响源。不谈继承、掐断历史,甲胄造型艺术就成为无源之水,缺乏内涵与张力。然而,泥古不化、不思创新,就会缺乏时代气息,更是艺术创作的大忌。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植物的种子。植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必然发生变异,但只要这个种子继续传下去,这个物种的基本信息密码就能保留下去。兼收并蓄也是继承的题中之义。甲胄艺术在生长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点,融入世界大潮流之中,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在西风东渐、文化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要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另一方面还工业经济论文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精髓,让甲胄这一传统的服饰造型艺术在现代戏剧影视中大放异彩。
作者:胡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