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习惯听讲解到学会提问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语文教师最怕遇到的情况就是学生“没问题”。“没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什么都懂,更不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没问题”是习惯使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不能不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毋庸置疑,教师的“教”即讲解,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要有知识的积累,更要有“好问”精神的体现。课堂上,学生敢不敢提问题,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就问题进行主动的探讨,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么是学生没问题问或者习惯性地不问问题,要么是充斥着一些简单、浅层次的问题解答。试想,这样的阅读教学又怎么能真正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提升文本阅读的素养和能力呢?其实,习惯听教师讲解本身不是坏事,至少证明了学生有深层次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将这种兴趣和欲望主动表露到课堂上来,主动提出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才是文本阅读教学的关键。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抽丝剥茧、一步一步解读文本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围绕文本提问题,关键在于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解读文本的主动权,宽容和赞赏学生在此过程中所犯错误、幼稚行为和探索尝试,激励学生更深层次解读文本。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耐性,并且适当示弱,在关键时刻加以合理引导即可。日积月累之下,学生才有可能有兴趣提问题,勇于提问题,并逐步变得会提问题。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问的:同学们,老师有点看不清文中的关系,总觉得故事越传奇,真实性就越不可靠。你们能提出对这篇文章真实性的质疑吗?我故意示弱,吸引不少学生主动去思考文本,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文中烛之武难道才是真正的“铁齿铜牙”吗?凭借短短百字的说辞就能将准备充足的强大秦师退走?烛之武是秦师退走的真正原因吗?根据这个提问,大家进一步明白国家利益及地缘政治才是秦师退走的根本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
二、由习惯纯欣赏到学会动手练
应该说,高中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喜欢的,这也是读者对于优美作品与生俱来的一种欣赏。这种欣赏本来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很遗憾,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简单将这种欣赏看作是喜欢语文课堂或语文教学,事实上两者的内涵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喜欢阅读文本不代表喜欢语文课堂,学生能欣赏文本不代表欣赏文本阅读教学。同样,在这种不正常的认知下,学生的行为就变成一种对优秀文本的纯欣赏,正如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代表就能自己唱出优美的歌曲一样,这种纯欣赏也并不能为学生在提升阅读素养上提供更多裨益。因此,要以学生这种欣赏为契机,不仅仅使之变为一种内在习惯,更要外化为一种自主学习和提升阅读素养的行动自觉。在具体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去融入文本,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动手模仿操作,以此来强化感悟,增加经验,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正如在欣赏完好听的歌曲后,跑到练歌房去唱卡拉OK一样,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提升自主阅读的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学会用练笔的方式将自己融入文本。
作者:周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