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创作的雕塑《浴火危城——1910年,伍连德博士抗击东北鼠疫大记事》(图1),体现了生活在黑土地的淳朴百姓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把城市历史文脉通过雕塑语言表达出来,使公共意识文脉被准确地表达出来。城市思想与历史文脉的协调与相互影响作用是一座城市品格呈现的重点,可以滋润市民的内心,提高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艺术与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市民价值观重要手段。在梳理哈尔滨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1900年发生的震惊国际的鼠疫。那时的黑、吉、辽是重要军事必争之地,除了日俄还有英、法等国也都虎视眈眈,东北大鼠疫不断蔓延,清政府无力遏制疫情蔓延。日俄趁机借着保护他们国家人身安全,对东三省要大举派兵。时任陆军军医堂帮办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在各方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与封建礼教束缚的重重困难下,进行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解剖与火葬的先例,并从病人器官和血液中发现鼠疫菌,证明了鼠疫的流行。
在设计上,遵循作品公共雕塑的地域性和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性,重视精神与人文的历史文脉。为我们国家与家乡争光的人都有资格,他可以是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杨靖宇,也可以是一身投入教育的大学者陶行知,而笔者选择创作伍连德,因为他是被遗忘的淡泊功名利禄最后国士,一直是笔者想塑造的一位最敬仰的英雄。历史上由于鼠疫大肆蔓延,每日数百人死亡,虽然采取隔离等方法并无大的改变。伍连德博士意识到是来不及掩埋的大量死尸传染所致,所以立即主张焚烧。
可是在封建束缚的封建王朝,火化是违背人伦思想的,在请示朝廷同意之后,火烧四千多具尸体,大火烧了数日,疫情被彻底遏制住了,结束了六万多人的死亡数字。整个雕塑构图成三段式,第一层次是以伍连德为中心,他从天津来哈尔滨的唯一战友,在疫情发生过程中不幸感染去世,他面色及表情显得苍白,但是表情却是如此刚毅。在左面的人物是一位代表国际红十字组织的护士,右面是清末投入抗击疫情的仁人志士,而最左面是背着医疗箱走来的代表先进思想的革命人士,代表了面对疫情死亡危险毫不退缩的医疗战士,体现了白衣战士前赴后继的精神。在雕塑中间人物是代表日俄的侵略者形象,手中拿着刀枪,面目狰狞。而在远处塑造的是代表抱着大烟枪的走向历史尽头的清末官员,表情塑造的咄咄逼人的官老爷形象,对百姓生死置之不理的形象随处可见。
在主要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了解掌握尤其重要,对人物的了解必须深入充分。了解伍连德的事迹与当时的工作环境,再加上鼠疫疫情之猛烈,在他成功消灭疫情后,拒绝高官厚禄,大力扶植东北防疫事业,牢牢地坚守北疆,用他人生最美好的10年锻造了中国防疫盾牌,打造东北防疫这把利剑牢牢守住东北。在感动、敬佩与缅怀复杂心情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历时数月终于完成这件作品《浴火危城——1910年,伍连德博士抗击东北鼠疫大记事》。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公共雕塑的人文性、历史性以及标志性,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公共艺术创作中对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把握非常重要,在搭建城市风景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的公共艺术,如何彰显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塑造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优秀艺术家思考的问题。笔者会继续努力创作,寻求能感动自己的题材与语言,希望能把自己的创作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者: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