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艺术教育需求,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总体说来,艺术教育在当代具有两种培养指向,一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普通民众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无论出于专业教育目的还是普及性教育目的,公共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加艺术修养。当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离不开艺术,人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艺术相伴。较高的艺术修养是人们提升人生境界与生存质量的基奠。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即是让普通民众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原理乃至技巧,以不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与审美修养。另外,公共艺术教育对提升大众素质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以及丰富的审美情操等。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对具体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它能引起我们精神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艺术通过一定的形式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虽然关于艺术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对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我国当代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也是汇集各类艺术品格的精神宝库。中国是人口大国,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更需要文化建设。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公共艺术的加强是当代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联,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人们的内心相沟通,公共艺术凭借其公共性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广泛的认知,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内涵,使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心灵找到归宿。现代社会生活会越来越多地与艺术相关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推进,人类的生活因为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着超越想象的进步,尤其是资讯的极速进展,使得物质和商业文化能无国界、零时差地广泛影响地球村中的所有人。而时尚的不断变换、观念的不断更新、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都催生着新的审美需求和新的艺术消费模式的产生。因此,在这个以电子媒介为艺术教育主导媒介的时代,唯有提升和扩大艺术与文化的教育,才能拯救人类因物质文明发展而渐渐窒息的心灵,也唯有透过艺术,才能引导人类去创造真正符合人性的文明生活,增进种族之间的彼此了解与相互尊重,促进世界和平。

二、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社会群体所需艺术类型的认识有所欠缺社会各阶层的成员由于生活状态的不同,使其在学识高低、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使他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尽相同。但仍旧有诸多的公共文化艺术活动无法贴近实际,忽略受众群体需求,一味追求外在形式。这就导致了如今的文化艺术活动缺乏多元性,无法将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落到实处。(二)广大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待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不管是在城市小区还是乡村街道,艺术活动的参与人数一般较少且具有固定性。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区域也存在很大的空白,例如在很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甚至几年都未必会有一次。同时,由于公共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侧重性,使其在反映社会各领域生活状态和文化情况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这也就导致了有些地区虽然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社会大众依然无法从中发掘魅力。(三)文艺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亟待改善现阶段从事文化工作的队伍中,普遍存在女多男少、学历水平低、年龄整体偏大等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缺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据山东枣庄市市中区调查显示,约89%的社区文化干部并非文艺类专业出身。(四)公共文化服务缺少一个系统的鉴定评判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社区文化更加宏观,涉及的范畴更加广泛。就目前相关文化部门来说,整体上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了解和调查,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缺少现实可行的评判标准,亟待建立一个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评判鉴赏体系。(五)“泛媒介场”的多重强势影响把受教育者引向歧途以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媒介的日益发达和普及,使电子媒介主导时代的艺术教育总体趋向于娱乐化,并取代以往的以纸质媒介为主导的诗意启蒙。如此,处于电子媒介时代或网络时代的艺术教育,遭受到由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和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多种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的多重强势影响,一定程度上把受教育者引向了追求某种感官刺激、图像沉迷、非理性思考等的歧路。目前以大众艺术为主要教育媒介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较注重消遣性或娱乐性。这样的艺术教育往往主动迎合大众的现有趣味,只对大众提供较低层次上的教育,使大众在毫不费力的接受中取消了自我意识和思维的独立性。相应地,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以启发式为主而是以通俗化、消遣性和娱乐性为主。因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泛媒介场”往往对受教育者施以多重甚至是过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从而使他们在缺乏冷静的理性思考时就毫无选择地、茫然地接受了教育,同时也使艺术教育中的提高艺术修养等教育目标遭遇到被重重解构的危机。这就使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方面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其功用主要停留在非审美方面的内容——从道德层面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这就需要公共艺术教育重新考量如何将严肃艺术渗透到公共艺术教育中这一重大课题,这也是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

三、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整合资源、方便就近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调研、统筹规划,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基础数据库”。首先要落实具体的负责部门,索取这些设施的具体资料,这些资料应包括设施的开发年限、存在数量、位置分布和对促进群众参与艺术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构建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基础数据库。其次,针对不同设施的具体情况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新,并多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在其位置分布上应重点考虑到所处位置及待安置位置的人口密度、主要社会成员成分、交通便利程度以及辐射范围等因素,进一步提升设施安置的合理性。对现有的主要艺术馆、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公园等进行改造,提升关注程度,审核排查不达标的文化设施,确保文化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受设施问题的制约。另外还应依照设施的排查情况,进一步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充分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对利用率较低的文化设施加以改造或更新,适度调整设施的服务种类。(二)坚持自愿参与、培育品牌的原则,发掘社会大众的艺术积极性首先应该着重强调对社会大众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启蒙,增强人们心中的公共文化意识。并且倡导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机构重视公共文化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动用政府力量实施干预,促进艺术活动发展。将艺术活动推进到每一个群众的身边,使其成为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身利益的一部分。再次,摸索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与文化活动开展之间的契合点,全面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调动能力,打造参与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群众文化路线,如新年音乐会、文化广场、元宵节游园会、“数字电影进农村、进工地”等专题性活动。另外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文化娱乐活动的系统性。同时还需扩展宣传范畴,增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展品牌文化活动的推广渠道,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提高辐射力度。并且也要在宣传过程中展现出文化艺术活动的娱乐功能,促进娱乐和教育的有机统一。(三)坚持公益服务、全面覆盖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需求目前,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时间大部分是行政班时间,这就使上班人群在空余时间很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就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够针对所服务人群的不同情况,调整设施的开放时间以满足多数上班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也需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应着力确保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文化需求。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文化需求也是公共艺术文化服务所必须要考虑到的。应该倡导有关部门多策划一些适合低收入人群欣赏和参与的艺术文化活动,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应该考虑到通过财政补贴降低文化艺术活动的门票费用,从而降低低收入人群的参与门槛。这里应该着重将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作为主要侧重点,按照以上建议进行完善。(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作的原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应着手于文化工作者精英队伍的保障和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贴近群众、甘于奉献、热心服务的文化工作队伍。其次,要善于发掘团队中的种子选手,进行着重培养并提供优先待遇。再次,要广泛从群众中吸纳品行优良的艺术爱好者进行培养和发展。最后,要确保政府投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与当前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普及公共文化的艺术概念,促进社会大众对该活动的认识,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维护。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指标完备、评价科学、考核到位的绩效考评机制,奖优罚劣,示范鞭策,形成规范的竞争激励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五)加大博物馆、文艺场馆等良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艺术氛围的营造要走出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真正实现受教育者之间的审美交流与沟通,就需要重新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教育方式中加强审美意识的培养,加大博物馆等良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纯艺术氛围的营造,从而召唤受教育者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本能需求,力求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审美意识生成的情境,让公共艺术教育在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受教育者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四、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凭借其公共性,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广泛的认知,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内涵,使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心灵找到归宿。因此,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多样化、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多,使得现代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人人关心的话题。然而,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不能贴近实际、所包含范畴有限、社会大众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不足、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利用不够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整合资源、方便就近,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坚持自愿参与、培育品牌,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等,以此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作为当今中国的每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应为公共艺术教育尽一己之力。让公共艺术致力于改善社区、城镇乃至国家的“艺术生态”,将艺术传播开来,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我们也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开拓更多的渠道和媒介,吸纳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切身感受、参与实践,发掘社会大众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作者:徐秋然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馆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35321.html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方案 日本的动漫文化


    上一篇:物流管理技工教育建设初探
    下一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实践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