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相匹配护理
1.1文化关怀共性的护理
精神病病人在精神病症状的控制下,会在思维、意识及行为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损害,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全面评估病人,并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及康复程度予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出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在急性治疗期,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恐惧不安心理。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精神上给予支持性的安抚和疏导。如为病例2购买了老花眼镜,以解决病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病情开始缓解时,引导病人对发病前后自身感觉、思维、行为进行对比,通过回忆、反思、对比等方法,增强病人对精神病症状的认识,并使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疾病[4]。如当病例2说到有人迫害他时,告诉病人“我理解你恐惧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的观点,你有实际的证据证明有人想害你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病人认识到这些想法是精神病症状的表现。当病人自知力恢复时,告知病人治疗和服药的必要性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1.2文化关怀差异的护理
1.2.1文化关怀保存医护人员对待文化差异应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并帮助病人维持其有利于健康、身体康复的生活方式。在护理过程中,介绍和称呼病人用“外国朋友”,不用“疯子”“傻子”“老外”等形容,避免产生偏见和歧视。交谈过程中,引入话题常以天气及新闻开始,尽量不询问病人的工薪、婚姻家庭生活等隐私。在对病例1的护理中,发现该病人信仰基督教,因此为病人提供圣经(双语版),允许病人饭前祷告和诵读经文,避免对病人说星期五和安排13号的病房,以尊重病人文化和宗教信仰。病例1不喜欢食猪肉、鱼;喜欢食用大米、水果和可乐,所以在用餐时给病人提供西餐,尽量保持病人的原有的饮食习惯。病例2病人退休前职业是工程师,早晨有看报纸、看新闻和下午运动的习惯,因此为病人提供英文的书报和将电视台调为英文播音频道,下午安排病人去参加公寓活动,尽量保持病人原有的生活方式。1.2.2文化关怀协商因为中西医疗护理模式、异地心理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外籍精神病病人对中国的治疗、护理模式不太了解,因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精神专科的护理技能,还要注重双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护理技能,引导病人配合医院治疗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向他们讲解各种检查的意义、注意事项和结果,同时介绍中国文化的中药治疗、针灸等特色治疗,让其了解并参与治疗康复计划的制订,不仅增加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还增加其对治疗的了解和信任。通过病例1的心理评估发现,高压的国际贸易职业和家庭重负(养育5个孩子)是导致病人情绪不稳的主要原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让病人明白只有把病治好,才能更好地为家庭服务,同时安排他和他的家人电话联系,减轻对家庭的牵挂。病例2在缓解期的主要护理问题是因异地住院和不能去香港旅游而产生的孤独失落感和思乡情,通过教导病人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和介绍香港的特色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并教会病人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深呼吸,既能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又能防止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考虑两例病人均为同一国籍,故安排在同一病房,同一餐桌,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并介绍康复期的病友给他们认识,让他们尽快适应病区的环境。1.2.3文化关怀重建对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使之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避免诱发因素,是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途径[5]。医护人员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为病人发放中英文版的知识宣传小册,构建有利于病人健康的行为习惯。病例1由于性格较冲动,故教病人要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放慢生活工作的节奏以减轻工作、家庭的压力,遇到困难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以免发生冲突,评估发现病例1喜欢拉丁音乐、摇滚乐和MichaelJackson的舞蹈,因此安排病例1到音疗室多听摇滚乐,并鼓励病人表演MichaelJackson的舞蹈以达到改善认知、释放负性情绪的目的;病例2喜欢中国文化和古典音乐,安排病例2到公娱部学习中国绘画、书法、音乐及简单的中文词汇,艺术疗法。
2小结
对外籍精神病病人的护理,医护人员须从文化层面评估病人和设计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须具备文化敏感性、文化知识、文化同理心和文化引导能力才能防止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护理管理者还需要建立针对外籍精神病病人多元文化护理的管理和评价标准模式,方能达到最优的护理效果。
作者:潘胜茂 罗添云 张社卿 周英 魏福银 林建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