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由于青藏地区比较封闭,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滞后于中原地区。在唐朝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宗教时代,而此时的青藏才进入英雄时代。青藏地域体现出神话时代漫长,英雄时代、宗教时代和工业时代历程相对转换较快的状态。

1神话阶段

1.1历史背景

现代考古学、人种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表明:汉、藏、蒙古族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同种源关系,西藏旧石器可能与华北旧石器近似[2],西藏昌都的卡若文化明显受到马家窑文化的影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3],西藏地区自古可能与中原文化存在相互影响或交流。卡若文化通过澜沧江和金沙江河谷等南下而影响云南的新石器文化[4]41。青藏高原同中原西部的文化也有着天然的交流通道,即从长江、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藏东三江深峡河谷地区→川西滇北高原地区[5]。青藏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有传说中的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的故事;秦穆公霸西戎,羌部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的史事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神话阶段青藏文化同中原文化较为接近和类似。

1.2武术文化状况

目前能够追溯到神话时期青藏武术文化的资料非常稀少。由于青藏地区公元7世纪才有文字,到目前为止,难以寻求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岩画是一种原始语言的表现,为人们所阅读和理解,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历史[6]。在青藏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刻画战斗、狩猎、武士等主题内容的并不贫乏,意大利考古学家G•杜齐记载道:“在拉达克、西藏西部的后藏及东部边界地区发现岩刻……巨大花岗岩砾石上用石头凿刻出来的石刻包括动物和人,如大角野山羊,骑马人,激战中的武士”,“(史前时期和原史时期)中间带棱的箭在整个西藏经常出现”[7]。从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贡嘎昌果沟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石刀、石矛等兵器。在藏南、藏北、藏东,以及青海地区的岩画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主要刻画了青藏民族全面详实的武士武技训练场面,徒手训练、器械训练和马背训练等图像充分体现了高原部落的武艺训练方法多样,人们崇尚武艺的年代。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都有一些岩画的挖掘,大多都有一些武术文化元素的反应,多少与青藏地区岩画有些类似。

1.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神话映射下的自然万物皆有神灵与中原古代的动物图腾敬奉有着共同的期待,只是前者更为丰富,后者更具体详细。这种神话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的表象,逐渐积淀成后期成熟的宗教文化环境。这一时期整个青藏地区所处的生存环境大体相同,生存需要是第一要务,猎取食物、与猛兽搏斗、积累攻防格斗技术、制造和实用更多击打器械成为共同的诉求。因此,人们必须刻苦训练,以提高生存技能,这些训练便形成了当时的萌芽武术形态。有关7世纪之前的青藏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很多历史文化主要依据是传说或者根据岩画判断[8]。武术文化的追溯与分析也因此受到影响,主要从岩画或者传说中获得。从传说和壁画中可以判断在当时较早时期的青藏地域部落散落高原,还没有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强大实力的大部落控制高原,彼此间还能和平共处,各自安心生产,休养生息,武术活动显得比较温和而平淡。但随着部落发展的壮大,彼此间的资源争夺逐渐推动生存技能向军事技能的转变,时代的发展催生对英雄的呼唤,武术文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2英雄阶段

2.1历史背景

中国的秦汉帝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重武轻文的时代[1]。在东亚秦汉对匈奴的战斗应是该区域的主要事件。直到公元4世纪,处在神话阶段的青藏地域才因为鲜卑人的介入,由神话阶段逐步转入英雄阶段。吐谷浑国(约329—663年)由鲜卑人建立。鲜卑人进入高原,并依靠强势的力量相继建国,成为该区域的实际统治者[9]。而在此后几个世纪的高原南部,雅隆击败象雄、党项、苏毗等部落,至松赞干布完成青藏统一,建立吐蕃王朝(629—841年[4]88)。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分裂,至公元11世纪吐蕃王室子孙建立了多个封建割据政权,再至13世纪元朝统一,结束了青藏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公元8世纪佛教鼎盛,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和寂护入藏传法,并建立完整的佛教体系[10]。此阶段佛苯之间争执不休,为使各自的思想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各显神通,先后出现了桑希赴唐取经、第一次佛苯之争、寂护二次入蕃、赛囊在唐得禅法、莲花生入蕃、二次佛苯之争、顿渐之争等一系列事件。在此同时,社会物资财富不断增加,人们逐渐有了业余生活,乃至占有大量物资资源的人群有了一些奢侈性的贵族生活。

2.2武术文化状况

英雄阶段的青藏武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1种是战争为目的的武艺训练活动。如南凉君王利鹿狐考核部下注重军事,在虎台(西宁)演阵练武[11];鲜卑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遇战时,族人皆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12];墀都松赞普少年时曾有“刀砍野猪,掠走野牛,抓捏虎耳等异行”,武艺精湛,圣明远超他人[13],从很多史书上反映出当时青藏地区武艺发达到了一定高度。骑马射箭作为青藏人的生产技能和军事技能的作用十分突出,箭是英雄的符号及神器[14]。吐蕃时期要求男子掌握射箭、骑马、摔跤三项重要的本领,战士必须佩带:弓二张至三张,其中一张是双弓,三个装满箭的箭筒[15]。除此之外,其他各种兵器的数量和类别也非常多。第2种是生活化的武术文化现象,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而开展的武术娱乐或表演活动,较多在欢庆丰收的季节或者喜庆节日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贵族阶层参与娱乐或者观赏。在布达拉宫《欢庆图》中刻画有6队壮汉在摔跤,他们形态各异,并围有很多人观看[16](图2)。图中的动作隐约体现出藏族摔跤不准抱腿、缠腿、跘腿,手在腰胯之上,凭借强大的腰力结合训练技巧赢得比赛的现象。在阿里古格遗址壁画体现出了少女弯弓习箭现象,画面中少女们摩肩擦掌,个个跃跃欲试[17](图3),充分体现出武术在生活中承担着为民取乐的欢愉功能。第3种是体现宗教色彩和夸张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如唐卡体现的直贡赞普下旨灭苯,苯教徒和君臣之间出现了尖锐的斗争,苯教徒唆使一个小邦王罗昂达利用直贡好比武的特点,在比武决斗时使诈杀死直贡[17](图4)。在唐卡杜松芒赞画面的整个下方,详细地刻画了这一时期的“七壮士”[17](图5),更加反映出高强的武艺在这一时期中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同时反映对昔日彪悍、称雄强盛时代出现的英雄的眷恋,成为魂萦梦绕在心头情感的实物表达。

2.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青藏武术格斗的凶猛风格,主要是由当时的战争历史产生的。在争战随时发生的时代,武艺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也是掠夺财富的基本能力,再者拥有高超武艺的人也是君王和大臣们成为统领管理部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人善射,以战为乐,以战死为荣,遇战时,族人皆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19],势必对当时武术技能有较大影响。当时历史生存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武术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四处寻找水草、遭受野兽袭击、长期进行狩猎等活动,促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马背武术技能,骑马射箭尤为突出。另外当时的教育模式和冶金技术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如当时青藏教育中设立射箭课程,以此来培养人高超的箭术[20],当时金属冶炼能力和武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丰富了各种武术器械,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此阶段创制了文字,精神文明的积淀比较深厚,社会有了很大进步,后期宗教活动成为人们生活比较重要的内容,佛教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中,对武术也有了一些文字记载。如在佛教兴盛的古格王国,在一些壁画和文字中都体现出习枪弄棒争强好胜的画面,乃至少女弯弓习箭的场面[16]。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身体活动成为人民娱乐活动的选择,武术娱乐中又融有自卫目的技术,以适应预防周边邦国的随时侵袭。唐卡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供奉在神圣的寺院殿堂上。唐卡中也涉及一些武术现象,如对英雄的崇拜,军事战争、双人搏战和英雄武艺,以及赋予的各种传说和故事等,唐卡所绘制的武术文化现象正体现了人们对武术的崇拜和眷恋,也反映出他们对昔日强盛王国的憧憬及战乱困苦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厌倦。

3宗教阶段

3.1历史背景

青藏藏传佛教至达磨禁佛史称此前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是英雄阶段向宗教阶段过渡前期,此时思想比较混沌,藏传佛教暂居上风,然而达磨的灭佛思想使藏传佛教发展的大好形势快速土崩瓦解,僧人、寺庙等与佛教有关的法事均受到沉重的打击,佛教史书称之为“黑暗期”[21]。3个世纪后,即11世纪初阿底峡大师进藏弘扬佛法,佛教再度兴起,史称藏传佛教的“后弘期”[7]235。同时政教合一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兴盛,全民自觉信奉藏传佛教的时代开始。除青藏东北部多民族聚居地区民风活跃,争斗攻伐时而发生之外,其余地域历时元明清几个朝代,佛教思想一直稳固不变。但是在青藏东北地区,继汉民族后,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由此而来的是儒家伦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成为争夺主导权、动荡不停的区域。

3.2武术文化状况

佛教“前弘期”,战争四起,僧人大部分被勒令还俗,一部分人要行屠打猎或当兵打仗[4]232。“对信仰佛法者,令彼等脱却僧装,持弓、箭、鼓、钹前往狩战[22]”。僧人习武为战保命也成为该阶段特色的武术文化现象之一。佛教“后弘期”,青藏中南部尚武之风日渐退去,而在东北部地区,尚武之风逐渐氤氲形成,突出表现为:青海武进士6人、武举人77人(清代武举人有31人[23])、武生49人[24]。《格萨尔》是广泛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诗中主要表现氏族、部落、部族或民族之间的战争,如门岭大战、阿豺之役、朱古兵器国之战等。作为莲花生化身的格萨尔,一生戎马,扬善抑恶,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25]。他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如:“……忽而寄凌空飞驰的马术,劈天盖地的刀术,随心如意的鞭术,威力无比的棍术,赛风战战的绳术,目不暇接的箭术,蛟龙戏水的泳术于一身的英雄”;“他手抓铁石练臂力,把大力野牛作对手”,“宝刀犀利寒光闪,拔剑持刀想冲锋[26]”。诗中对臣子武艺的记载内容也较详实,如岭国(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内)神箭手丹玛总结射箭要领为:“神箭射法有七种,射穿头盔时盔缨不动,射穿铠甲时背旗不动,射穿头颅时发辫不动,射穿肩胛时肩镜不动,上弓下拉成垂直,下弓上拉成垂直,一箭射出中铁角[27]”。

3.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佛教“前弘期”,青藏高原因统一政权的崩溃,战争四起,在灭佛期3个多世纪间,防身自卫、建功杀敌是生存的要领,即使是奉行力戒杀生、慈悲为怀的寺庙僧众在环境的逼迫下也不得不参与争斗与战争。此阶段所展示的以自卫、建功和杀敌为目的的武术形式随着八思巴力促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建立和稳固,在佛教“后弘期”逐渐消亡。青藏地区的宗教阶段,特别是元朝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人民一则劳作,一则为布施、供奉和朝拜准备,政府统一军备,地方军事武备弱化,人们形成胜败由他、生死由他(他是指神性的力量),以德致胜的观念[28]。人民奉行力戒杀生的主旨,因此青藏民众暴虐之气渐去。这种思想的出现,使得青藏地域也因此始终没有出现如中原地区一样的武术大发展时期,反而尚武之风日渐退去,军事在青藏发展中的分量大大下降,文字记载也少有提及。但是在青藏东北地区,继汉民族后,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由此而来的是儒家伦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成为争夺主导权、动荡不停的区域,活跃的生存环境促进武艺的发展。

4工业阶段

4.1历史背景

工业化阶段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青藏地区的工业化阶段要晚于其他地区,青藏地区工业化开源于与中原地区的有效沟通和交往。1929年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省国术馆成立,1936年成立青海省国民体育委员会[29],但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具体活动。1949年青海解放,195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青海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8年组建青海省武术队,1985年成立青海省武术协会。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西藏实行封建农奴制度,官家、贵族、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结成一体,构成政教一体的统治政权[30]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并在自治区内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藏地区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当时党中央提出“西藏是边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沿,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30]5。解放以来,军队、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医生奔赴西藏。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先后确立一百零五项重大工程,并确立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伟大的跨越式发展。1960年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84年组建西藏业余武术队,2013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武术协会。

4.2武术文化现状

解放前,青藏东北部武术文化较为多样,中、南部发展单一和缓慢。解放以后,青海开展较好的武术内容有八门拳、查拳,太极拳及刀、剑、枪器械等。在西宁有青海省武术协会、西宁市武术协会、八门拳协会、太极拳协会、昆仑武术研究会、形意拳研究会、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研究会、青海武院、穆斯林武馆、海湖精武馆、世宏武术学校等武术发展组织,在青海较为流行的拳种流派有驷意八门拳、查拳、最流行的器械为十轮天齐棍,最独特的武技为藏刀,开展最红火的为现代竞技武术。即使是以健身为主的武术活动也比较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参加武术活动的人群都非常多。青海省武术文化发展比较丰富,与我国中部地区武术文化发展水平与规模不相上下。西藏解放前的武术文化几乎处于空白状况,西藏解放后才开始有武术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开始陆续在大学学校开设武术专业课,并陆续成立西藏武术队、摔跤队、散打队,90年代后又开始兴起一些武术文化表演。西藏武术文化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援行为,目前西藏民间的一些习武活动几乎都是早期由内地引入的拳种,也主要集中在汉族人,几乎没有源于藏族的武术文化。进入21世纪,西藏武术文化随着援藏措施的推进而不断丰富。2011年4月武术援藏太极拳培训班到拉萨,6月举办首届区直机关太极拳比赛,2012年举办首届西藏自治区太极拳比赛[30]100。但是除这些由政府牵头的自治区有组织的武术比赛,其他武术比赛活动非常少,在一些民间能够看到的武术活动也非常稀少。而且参加这些比赛和表演的很多人并不长期参加武术活动,常常为了比赛,提前几天或者十几天进行紧急训练后参加比赛。

4.3武术文化影响因素

鲜卑、蒙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相继迁入青藏地区,是青藏东北部尚武风气浓厚的重要因素,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青藏之间的武术文化的差异。解放后,相关武术机构相继建立,完善组织成员,国家派遣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青海和西藏的武术文化建设。但是由于青海和西藏两地行政机构建立的时间不同,解放时间也不同,导致两地武术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早于西藏建省并先于西藏解放的青海省在发展中较早形成了改革和开放的思路,对当地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而西藏封闭的生活习惯、长期的宗教影响对现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作用。到目前为止,西藏武术文化远远落后于青海武术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援藏计划的实施,对西藏武术文化有一些推动作用,但是发展水平与青海省依然有较大差距。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神话阶段的青藏武术文化显得稀少而神秘,主要通过文物和岩画获得,很多通过口传的神话故事更是显得模糊而神秘。青藏高原所处的英雄阶段是武术文化比较丰富的时代,一方面由于战争产生了一些较勇猛的格斗武术文化现象;另一方面,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促成了一些业余武术文化活动。同时由于当时人类文明程度相对较高,记录历史的手段较多,给后人留下的资料比较丰富,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解读当时的历史状况。宗教时期,青藏中南部由于深受佛教影响,武术文化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部地区呈现较为活跃的武术文化发展态势。工业时期的武术文化主要在建立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形成了一定的武术文化形态。

5.2展望

笔者从历史变迁的视角比较宏观地介绍了青藏武术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分析和探讨了青藏武术文化的影响因素,补充了一些青藏武术文化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青藏武术文化的精神财富还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的限制,没有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青藏地区武术文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青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青藏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并因此影响到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

作者:王明伟 郭志禹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34228.html

    相关专题:发表文章格式 铁道学院


    上一篇:渠道排水计算简析
    下一篇:无线电通信频率方法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