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电视专题片中如何把握节奏感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专题片节奏形成和节奏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从专题片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把握角度进行了论述,提出如何在专题片中把握好节奏感,对提高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内在节奏;外在节奏
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专题片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充分表达主题思想,起到宣传、教育和鼓舞人心的作用,已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内容的表述清楚,而要越来越注重节目内涵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和谐的视觉和听觉节奏感的把握,片子表现的张弛有度,章节段落的错落有致,有助于节目的内容表现和增加受众的观看欲望。把握好专题片节奏感的表现,是后期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专题片节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从其性质上而言,可以把一部专题片的节奏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在节奏,是由专题片的主题和表述内容决定的,即叙述性节奏;另一类是外在节奏,是通过电视造型表现手段产生的节奏,它包括摄像机的运动,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镜头剪辑组接、音乐以及转场特效的应用等因素形成的节奏,即造型节奏”。[1]控制好外在节奏能直接影响到内在节奏的形成,一部成功的专题片也必定是合理地把握好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
一、内在节奏感的把握
“在影片内容叙述中,情节的内部冲突、人物情绪、故事起伏等引起的受众内心感受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称之为内在节奏”。电视专题片的内在节奏主要表现为事件发展的内部情绪和冲突的节奏,它是一种内在观念形态,只有通过审美的知觉去感知。每一部专题片都有一个表述的主题内容,通过对片子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安排,都会有产生一个大致的总体预期效果和表述节奏。“从风格上电视专题片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实综合性专题片”,[2]风格的不同就应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如:纪实性专题片《中华之剑》,该片反映的是中国边界线上的紧张、剌激的各种缉毒战斗案例,所以每集内在节奏都设计的比较快;而写意性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摄制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全片的总体节奏就设计的比较舒缓,流畅;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大京九》,以京九铁路建设为主线,全方位地反映了京九铁路建设的光辉业绩,既有紧张的工程决战场面的快节奏,又有抒情、动人情怀故事的舒缓,流畅的慢节奏,节奏的张弛有度,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内在节奏的确定是对专题片总体节奏感的定调,会直接影响到片子结构和外在节奏的设计风格,是全片节奏感设计的基础和灵魂。编导对片子的内在节奏的把握,是从文字脚本的文字节奏和拍摄环节的镜头运用节奏开始的。
二、外在节奏感的把握
“由视觉、听觉元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的心理情绪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而产生的节奏,我们称之为外在节奏”。电视专题片外在节奏产生的节奏路线是由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共同作用在两个坐标轴而在观众心理产生的情绪变化的曲线。
(一)对视觉节奏的把握
电视专题片视觉节奏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镜头的内部与外部运动、画面组接和蒙太奇剪接形成。
1.镜头内部运动对节奏感的影响
镜头内部运动是由镜头内人物或物体的运动、色彩、构图的变化而形成;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幅度、方式都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主体运动速度快,节奏感就快;同向主体动作顺势剪辑,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剪辑,会产生跳跃,节奏感就活跃。图像色彩从冷色调转向暧色调会产生快乐和幸福感,反之,就会使节奏慢下来。
2.镜头外部运动对节奏影响
镜头外部运动包括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运动形式。无论被摄主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摄像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使时间和空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同时镜头的运动也必然会带动景别、构图等诸多造型手段的变化,从而会对画面节奏产生影响,专题片对不同形式的镜头运动的运用,是以镜头要表现内容情境设计的,按照画面主体的需要和景别特征采用不同的速度,速度的快慢变化就形成了人们对影片视觉的外部节奏感。例如急推镜头可产生向前、紧迫、强烈的感觉,形成急促的节奏感,慢推镜头,使人感到柔和向前、变化含蓄和层次鲜明,具有舒缓的节奏感。急拉镜头也能造成较强烈的节奏感。甩镜头,从一个被摄对象急速摇拍到另一个角度对象上,镜头运动的静止—运动—静止,画面的清晰—模糊—清晰的变化会产生间歇式的运动节奏,也用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飞逝。对镜头外部运动节奏感的把握,是对专题片故事叙述语境的动词描述,易于对镜头内部运动情景的加速或减缓节奏感的形成。
3.画面组接对节奏的影响
“节奏是从镜头按不同的长度(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同时取决于镜头的实际长度和动人程度不同的戏剧内容的时间延续感)和幅度(即心理冲击,景愈近,冲击愈大)关系将镜头连接起来中产生的。”[3]一部电视专题片是由许多镜头剪辑而成的,节目中的每一处画面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韵脚,相似于汉字语境中的标点符号,画面组接的长与短、快与慢相似于语法中的逗号、顿号、分号和句号的作用,长镜头在语感上相似于分号或句号;短镜头相似于逗号、顿号。一个镜头使用的时间越短,节奏越快;画面停留时间越长,节奏越慢。同时画面组接的节奏与画面景别也有直接的关系。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中的信息量是镜头停留时间的主要决定因素,远景、全景镜头画面内容较为丰富,观众需要一定时间感知画面信息,停留时间长一些,景别小的信息量少,镜头停留的时间短一些,画面组接时切不可冗长拖沓,如果掌握不好各景别的停留时间,片子就会显得条理不清,会破坏观众应有的节奏感。通过景别的大小组合来调节视觉节奏,是打开视觉空间,调整观众视觉重心,转换视觉节奏的方式,是专题片控制视觉节奏常用的一种手段。
4.蒙太奇剪辑对节奏感的影响
影视蒙太奇是一种画面的剪辑方式和画面组接结构。在专题片中,利用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语句,根据事件及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切换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对镜头剪辑的控制,是营造外部节奏的重要手段。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指出,“一般说来,长镜头的节奏缓慢,或者使人感到压抑,或者在感觉上达到同自然的结合等等。相反,大部分情感下,短镜头(或闪现镜头),常营造一种快速的、冲动的、活泼的、易成悲剧的节奏,产生的效果是愤怒、速度、极大的活力、力量、剧烈的冲击等等”。[4]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专题片从语句、段落到全片进行素材剪接,可以形成段落节奏和全片节奏的基本结构,镜头转换的剪辑率快慢直接会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在剪辑时,也要注意: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与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总之,一部专题片的剪辑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主题思想是否表达的清楚,镜头组接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剪辑节奏的把握。
(二)对听觉节奏的把握。 听觉节奏是由解说、音乐、效果声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解说的修辞,音乐节拍,声音特效等实现。解说的风格和音乐节拍的选择是以专题片内容为基础的,是对片子视觉节奏的补充和情绪的烘托,因此在给专题片配音、配乐时,要把握好解说词的服务性,解释、补充作用,配乐节拍要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但不要以配乐的节奏来控制和代替节目的内容节奏,使受众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也不要因为解说和配乐的零碎或风格不同使受众对主题理解偏离,解说、配乐和特效声的使用一定要和主题内容叙述和拍,风格一致,好的解说和配乐会使片子主题更突出,内容叙述具有明显的章节和段落感,合理地对解说词、音乐和效果声节拍的把握,不仅可产生和谐的韵率,形成节奏,而且会通过音乐特有的属性,感动观众的心灵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想象力。
三、内在与外在节奏要统一和谐
专题片整体节奏感的形成是由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共同作用产生的,内在节奏提供了专题片所表现主题和内容叙述的节奏因素,而要使这些因素被受众所感知,则必须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这就要求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和谐。内在节奏是为外在节奏的变化提供依据,外在节奏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部节奏,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为烘托,才能使整体节奏保持流畅、和谐统一。内、外节奏的不和谐,甚至节奏相抵触,不但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思想,而且会使会内容与形式分离,削弱专题思想的表达。因此,对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设计和把握是一部成功专题片的关键环节。但也应指出节奏设计固然重要,但不要为设计节奏而忽视内容的需求,要达到和
谐自然,意趣天成的效果。
四、结语
对于电视编导和而言,专题片节奏的把握是片子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对节奏感的把握是对片子诉求的深层次、高水平的思考和追求。不论是总体节奏还是段落具体节奏,不论是内在节奏还是外在节奏,对节奏的设计和构成所表现出来的视听效果韵律都是为主题诉求服务的,和谐节奏感的形成是提高专题片的赏析水平,愉悦受众的重要手段。如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电视节目,特别是专题片能坐下来欣赏,除了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外,更多的是能通过节目所反映出来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传达主题内容。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从业人员更加地观注对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和节奏感的把握,提高专题片的艺术观赏水平,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关专题: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典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