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7.5±2.8)岁,病程6~15年,平均(10.3±2.1)年。
1.2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早期(Ⅰ期):连续3个月经尿液检查的过程中,尿白蛋白的排泄率有3次或以上增加,均排除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例如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临床期(Ⅱ期):持续性蛋白尿,均排除其他一系列可能造成尿蛋白升高的原因,血肌酐≥1.5mg%,肾功能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水肿以及高血压。
1.3治疗方法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对于一些容易患上糖尿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压、肥胖、多胎妊娠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应对其进行糖尿病检查,以此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对于Ⅰ期糖尿病肾病、Ⅱ期糖尿病肾病以及Ⅲ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某一程度的逆转。患者一旦发生持续性蛋白尿,最终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应当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要重视糖尿病饮食的控制。中药用调糖益肾饮,基本处方:天花粉30g、丹参20g、葛根20g、生甘草10g、猪苓10g、泽泻9g、茯苓9g、白术9g、山药15g、生黄芪15g、太子参15g;1剂/d,水煎服2次,剂量共300ml,在早上与晚间服用。对于心肾阳虚的患者,可加用白芍15g、桂枝15g以及肉桂3g;对于脾肾阳虚的患者,可加用仙灵脾10g、党参9g;对于肝肾阴虚的患者,可加用山萸肉15g、麦冬15g、生地黄9g。对于血糖超过7.8mmol/L的患者,优先降低血糖,血糖降低在2.5~7.5mg,对于一些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根据血糖状况对胰岛素剂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静脉点滴25ml0.9%氯化钠注射液,另外加注黄芪注射液30ml,1次/d,1个疗程为15d,共2个疗程。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肾功能改善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Ⅰ期血肌酐恢复至正常的水平,Ⅱ期血肌酐显著降低,Ⅲ期血肌酐有所降低),尿蛋白明显降低(I期1d内尿蛋白降至正常的水平,Ⅱ、Ⅲ期1d内尿蛋白定量与之前相比较下降50%左右);有效:肾功能趋于稳定状态,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尿蛋白有所降低;无效:肾功能、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均无任何变化,观察期内死亡。
2结果
3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17例(43.6%)显效,14例(35.9%)有效,8例(20.5%)无效。
3讨论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持续性蛋白尿[4]评定。与糖尿病代谢异常相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脏微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5]。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累积了大量的经验。《症治要决》[6]中明确提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及作甜气,在尿中流涌,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矣。”其中阐述的尿浊如脂、消渴症水肿与糖尿病肾病相类似,表明发病原因主要为消渴日久,肾气受损,肾阳虚衰。而《血证论•发渴》[7]中也明确提出:“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生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血流不畅。”所以,在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益气利水、活血化瘀。中医药方中,天花粉、葛根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山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的功效,丹参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泽泻、茯苓、猪苓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经过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葛根、茯苓以及白术等中药均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生大黄具有行血通经、攻击破滞、清热利湿等功效。患者在口服生大黄粉之后,能够有效吸收,在肾脏、肝脏内2h达到最高的浓度,其具有止血、行血凉血、消炎、抗过敏、抗病毒以及抗菌等作用,现阶段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尿毒症、慢性肾炎等。该药方中蕴含的有效成分能与介质相融合,有利于肾病代谢的改善,机体免疫的调节,介质释放的抑制,还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基膜上附着的免疫复合物;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红血球与血小板的堆积,预防血栓的形成,加速肾血流;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脂类代谢,预防动脉硬化。黄芪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具有消肿、益气固表等多种功效,能够有效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有效性。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万宝臣 单位: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