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音乐教育作用及应用(共7篇)

第一篇:课堂教学在音乐教育作用

1课堂教学决策与音乐教育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主要目的,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基于此,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相对于其他的课堂教学决策,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对于“课堂教学决策”,在本研究中,“音乐课堂教学决策”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的实施阶段,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其专业知识、音乐素养和经验等融合的判断系统,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尤其是针对音乐课堂的特殊问题或状况,结合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以使学生体验音乐、体验情感的一系列动态过程。

2课堂教学决策在音乐教育中应用基础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音乐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在音乐教学中,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音乐课堂寓教于乐的特征要求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又要兼顾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时,就会受到诸如自身知识背景、学生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们的决策也会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印象。在学生群体中,关于课堂互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认为互动不够多,老师更多的是用“讲授”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不过,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对“互动”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多数学生认为所谓互动就是做游戏、小组活动等,他们并没有把教师提问、唱歌等视为互动的形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得出了互动较少的结论。相对的,教师对互动的理解更为全面,而且他们也已经认识到互动在音乐课堂上的重要性。从社会环境来看,虽然音乐新课标改革后,我国音乐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但这种变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实现的,变革的过程是漫长的。

3课堂教学决策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向多元的变革和发展,并与社会的发展一样处于不断的自我调整中。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80、90年代,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的目的以传递知识为主,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理念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上课的方式也偏向单一,往往是识谱、学唱,大多数是按照教材的要求,一板一眼的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成果。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催生着音乐教育的革新,音乐课堂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一是音乐教育不再采用考试的方式衡量学生成绩,而是以综合性的考核来鼓励学生;二是音乐教学新课标的实行,对音乐教材进行了很大的修正,课本中歌曲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三是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多媒体的普及、教学用具的增加等,都增添了音乐教育的趣味性。这样,音乐课堂从单纯的学习型教育逐渐走向综合性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作为教学决策的主体,处于整个教育制度大环境下。一方面,他们在客观上会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也会被制度潜移默化。笔者将教育制度对教师课堂决策的影响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育制度本身包括教育模式、国民教育理念、教育行政管理等显性因素,他们对教学决策的影响是直接的。比如,教材风格的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教育考核方式的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育理念等。这些因素将教师包含在“制度”内,使教师课堂决策必须在其中进行才符合规范而且有效果。“软环境”是指,在教育制度影响下产生的潜在的、间接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更容易对教师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并且有时候其影响力是相对隐性的,连教师自身都不易察觉的。

4结论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样式,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研究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必须先将音乐教育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区分析,通过考察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分析影响教师课堂决策的社会文化因素。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本身是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那么与音乐相关的小学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收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影响着相应的教师决策。课堂需要控制,也需要变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带着个体的知识、经历、经验和思考参与到课堂中,因此课堂才充满了非预期的变化,很多时候会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决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

作者:杨雪萍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二篇:幼儿园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1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素材选择的原则

(1)音乐素材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性和典型性。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选的本土音乐素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必须具备双重功能,其一定要受到大众的认可,音乐旋律、音乐节奏以及相关的肢体语言的表达必须具有审美等特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与此同时,所选的音乐素材必须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地域代表性,如此可以使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和典型性的本土音乐素材,可以降低实际应用的风险性,教育工作者可以选用一些较为成熟的音乐作品作为教育素材,例如可以选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让孩子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音乐的美,感受作品的深意,使其能够受到一定的熏陶,培养其艺术才能和民族情怀。(2)音乐素材必须具备一定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所选用的本土音乐素材,不仅应该具有能够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价值,而且应该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环境的限制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在选取本土音乐素材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对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其包含的音乐元素进行认真分析,且而还要明确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然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从了解河南本民族人们的文化特点出发,认真筛选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作品。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是否到位,其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是否符合幼儿的特性,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简单的豫剧段子或者是一些被人广为传诵的豫剧段子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素材,通过欣赏,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对段子的理解程度,让他们试着自己表演,从而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

2河南本土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基本思路

(1)专业引领,保持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核心元素”。优秀的民族文化总是具有一种传播力量,优秀的民族文化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认真调查,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要充分熟悉,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也要做必要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对音乐作品作一定的改编,但是每个音乐素材的核心民族本土元素不能够被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欣赏歌剧《白毛女》,然后通过讲解和指导,组织孩子进行表演,通过欣赏和表演,要达到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孩子感受到旧社会人们生活的艰苦,从而触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励他们要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二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让孩子能够将歌剧大致表演出来、三是让孩子能够浅显地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2)巧妙的设计,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家和演唱家,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增强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文化情感体验。所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有效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风格、节奏特点,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巧妙处理音乐旋律的变化,通过引导教学,使幼儿的表演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才能,也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例如,在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过程中,根据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设定几个目标,一是通过欣赏,让孩子感受到百鸟齐鸣的欢快场面,让孩子感受到美的存在。二是通过引导,使孩子能够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表演活动。通过恰当的设计,让孩子全身心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艺术,主动地参加与集体创编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感受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儿童身体协调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3)有效地协调本土音乐资源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将本土音乐资源引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时,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要注意协调音乐素材与教育活动的关系,使音乐作品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引入音乐素材前要认真分析,明确哪些作品可以直接使用,哪些作品需要进行改编。

3结语

本土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相关的教育单位和部门还应该不断的努力,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民族艺术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不断提高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孩子的民族情感。

作者:徐春艳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第三篇:民俗文化在音乐教育的应用

一、将民俗音乐文化融入到专业院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1.《乐记》中记载:“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民俗音乐更有增强人们民族责任感及道德伦理感之功能。当代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日渐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民俗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在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对家乡的喜爱以及促进他们对家乡发展责任的承担。2.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则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这说明培养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是世界各国音乐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2]但是,现在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课,为什么学生会普遍对传统的教学大纲缺乏共鸣,进而产生厌恶感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与乐不可分”。如果恰当的利用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幽默,诙谐有趣的特点,将其融合到我们的教育中来,正好可以从潜意识里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这些优秀的表演形式加入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来,更会大大地丰富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进而喜欢我们的音乐课堂。

二、将民俗音乐文化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整合的可行性及途径

关于民俗音乐文化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整合研究,近些年虽已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但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对民俗文化资源还尚未被完全认可,将民俗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尚有许多研究的空间。如何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专业教学以及地域民俗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深入探讨民俗音乐文化与专业音乐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笔者有一些浅薄的想法,在这里供大家参考:1.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调整教育理念,改变现今专业院校“崇洋媚外”的审美取向。倡导师生下到最纯正的乡间地头感受“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及民俗活动,支持师生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民族类艺术赛事和民间艺术展演,用各种获奖作品的实例来验证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宝贵,放大民间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达到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目的。例如,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民族器乐展演比赛,历经四年已将赛事由辽宁省扩大和辐射至东北三省,这类活动不仅增进了院校间的交流,更带动了整个区域民族器乐的发展繁荣。如果鼓励学生以民间“原生态”的作品参赛,不仅对弘扬和发展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专业院校、文艺团体从事民族器乐专业演奏、教学及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观摩、交流、学习平台。2.依托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开放式课堂为平台,拓宽专业课的教学空间。对于专业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开放感性的特点,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方面创设开放性教学,这种开放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得到收获。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具有地域特点、被大众广为喜爱的民间作品来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并通过对所学作品的分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加深理解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就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谣《阿里郎》来说,几乎人人会唱,家喻户晓。其曲调动人,婉转悠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将这首歌曲作为艺术概论课上的授课内容,提前让学生收集、调查朝鲜族至今保留的一些民俗活动,在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民俗意识,通过课上对民谣背景故事的讲解,再结合改编后的流行歌曲《阿里郎》与原民谣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比赛等小单元,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这种较枯燥理论课程的热爱程度。这样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扎根乡村,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悟民间文化的“喜怒哀乐”,才能求得地方文化资源的宝藏。民俗音乐文化要想走进高等专业院校的课堂,不能单靠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手段。专业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一般不喜欢单调平淡、空洞乏味的讲解,他们更希望通过现场观看、实地参与的形式来加深创作灵感与学习印象。由于东北的民俗音乐文化主要体现在秧歌、二人转和地方戏的舞台上,如果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到民间“采风”,体验一下山野放歌的快感,体验一下东北“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扇子功、手绢功等,或者让学生以身边发生的“感人事“、”有趣事“及普遍社会现象为元素,自行创作一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谣、戏曲、背景音乐等,很大程度上就能达到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文化、编曲、配器、作词等常识,更能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登台经验和心理素质,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4.由于民间流传着很多专业院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东西,如工尺谱、日传心授、一曲多变以及尚未普及的“绝世”乐谱等,这些绝活正是需要我们谦虚学习,取长补短的关键所在。所以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大力提倡聘请民间艺人现身说法的教学授课方式,定期邀请民间反响较高的艺人为师生表演或传授技法,让学生感受最“纯正”的原生态音乐作品,与民间文艺零距离接触,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陶冶。这样既弥补了师资不足,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特有的音乐传统艺术。5.在专业院校设立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课程并开设相关专业以东北地区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为例,其在这方面就率先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它开设的“东北秧歌”专业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最终入选100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沈音附属中等舞蹈学校“东北秧歌”专业的前身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鲁艺舞蹈专业班。在“东北秧歌王”李瑞林教授的带领下,提炼挖掘东北民间舞蹈素材,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东北秧歌课程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项专业舞蹈赛事中摘金夺银,深受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东北秧歌”专业入选国家示范专业点,对于充分发挥民俗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难看出,将民俗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是极具可行性并有成功案例做依据的。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可以让民俗文化被师生群体所接纳、喜爱,这有待于人们日后继续挖掘探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如果我们将民俗文化合理的融入到当代教育中来,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田,那么不久的将来,继承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花朵就一定会竞相开放,百花争艳。

作者:于利丽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第四篇: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运用

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运用概况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广西的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且着手在学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2008年广西艺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民族艺术系。民族艺术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让学生熟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掌握少数民族音乐多声部合唱、民歌编排等相关知识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民族艺术系开设了《本土艺术》《民歌排练》《民歌演唱》《民族语音》《多声部音乐训练》等地域性课程,配置了《传统乐理》《民族声乐理论》等课程,自编了《壮族民歌》《天琴教程》《侗族民歌》等教材。经过几年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区内的其他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在选修课中增设当地民间音乐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进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排练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节目等。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广西民族民间舞》建设成为区级精品课程,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钦州学院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广西民歌与器乐》《粤剧演唱》《采茶戏歌舞蹈表演》;河池学院创作的白裤瑶舞蹈《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这些都是普通高等学校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做的努力。

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脱节现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研究分两种,一种是针对音乐本体及其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种是针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前者作为学术性研究非常有意义,后者作为教育研究,对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很有意义,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相对而言,后者的情形却不尽如人意。广西艺术学院的杨秀昭教授指出: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问题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学者们也很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往往不遂人意。此类论文也有不少,但关键问题是没有付诸行动。笔者非常认同这种看法,的确,很多教师在口头上都表示民族音乐非常重要,也会撰写一些相关文章发表看法,甚至可能申请了一两个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但这种研究主要是停留在设想的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却不能真正将民族音乐教育落到实处,或者偶然有一二次尝试,但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因此,这种研究与实践是脱节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进程缓慢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2.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难以推广普及目前,音乐学专业使用的《音乐名作鉴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教材,以及大学公共音乐课使用的《大学音乐鉴赏》教材因为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太广与教学课时有限的问题,都无法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的教学。音乐学专业课程中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邓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主要根据区域的划分,分别介绍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中南部、东南部的18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就意味着教材仍无法涉及到大部分少数民族音乐。音乐学专业的技术课程,如声乐、钢琴教学基本以外国作品或中国创作音乐作品为主,有些教师较少甚至没有采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在广西,一些院校将本土音乐纳入了选修课程,但是其选修情况并不乐观,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并不愿意选修本土音乐课程,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应是“老土,不实用”。此外,虽然有些院校开设了本土音乐理论课程,但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料的积累,所用资料贫乏,教学方法不得当,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本土音乐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广西的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中难以推广普及。

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思考

1.高校、政府、地方三方合力加大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力度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政府和地方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只有三方合力才能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事业落到实处,并使其持续地发展下去。2012年在第二届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和教师在香港海怡宝血小学观摩了一堂粤剧进小学课堂的生动活泼的示范课。据介绍,这是香港政府出资资助香港教育学院开展的一个名为《中小学粤剧教学协作计划》的研究课题。在政府的推动下,香港教育学院牵头并制定研究计划,香港音乐家创作粤剧剧本,社会上著名的粤剧青年演员到小学协助音乐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粤剧教学。在这三年当中,粤剧青年演员不仅协助音乐教师上课,而且负责教会音乐教师一些相关的粤剧知识和技能,这样课题结束后粤剧教学仍然会在该校音乐课堂中持续下去。笔者以为,香港传承粤剧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2.增强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意识,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不断推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之所以长期以来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意识淡薄,在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专门将少数民音乐有意识地考虑在其中。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加强任课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意识。第一,专门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少数民族音乐类型,比如声乐教师要掌握足够数量的广西少数民族民歌,器乐教师掌握足够数量的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曲等。第二,将少数民族音乐列入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求某些专业课程不同程度地选择一些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比如,《音乐欣赏》和《民族音乐概论》课程可以增加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专题部分;声乐教学可以采用《三月三九月九》《赶圩归来阿哩哩》《羊角追》等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开展教学;钢琴教学中可选用由壮、瑶、仫佬、毛南、京族原生态歌曲配置而成的《柚子甜》《长工歌》《春天到》《不怕大老虎》等曲目。3.采用“活态”教学使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更直接有效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很多高校无法开展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为此,国内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尝试采用“活态”教学的方式,将少数民族音乐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上课和请上舞台表演。中国音乐学院多次邀请苗、侗、维吾尔、朝鲜、蒙古、藏等民族的民间艺人和专家学者到校举办音乐会和现场教学,并组织“北京传统艺术节”等活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聘请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到学校演唱民歌,使得牧区的孩子慕名前来学习,这些方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请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他们认为神秘、不容易理解的少数民间音乐,而且可以营造一种贴近少数民族生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少数民族生活气息的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广西的各个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将少数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学校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曾美良 单位:钦州学院副教授

第五篇:主题活动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生成音乐教学内容保持学习动机

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关注和“诱导”,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持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感受———你听了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愿意将歌中唱的画成图画吗?也可以向幼儿请教,幼儿自我生成的音乐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参与引领下,幼儿会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不需要教师强加给幼儿,幼儿从中也将享受自发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二、整合音乐教学内容分享创造乐趣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合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1]《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而许多主题活动中的音乐元素的有机整合能自然地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和发现,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中班《端午节》主题中,有一首《赛龙舟》的欣赏歌曲,结合观看赛龙舟的视频欣赏,男孩子会被《赛龙舟》欣赏曲的气势和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并且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适当启发:“你们想怎么表现赛龙舟?在操场上怎样才能让人知道是在赛龙舟?还需要什么?”当幼儿说需要“浆”和“龙舟”后,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适合的材料做浆,并引导进行装饰。请幼儿思考长长的龙舟用什么替代,当幼儿觉得布是做龙舟最合适的材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想办法提供。幼儿如果提出需要在龙舟上加龙头,教师可提供适当帮助,模拟龙舟完成后可进行表演。女孩子如果仅仅是观众,会觉得不过瘾,教师可引导,有什么可以帮助男孩子将龙舟赛得更精彩,会自然地整合已有经验,将节奏歌谣《过端午》为男孩子表演前的准备,当觉得赛龙舟场面热闹,念歌谣声音容易被淹没时,又受歌谣中的“划龙舟,敲锣鼓”的启发,建议教师提供乐器给歌谣配上节奏,在“岸”上为男孩子加油会更棒!这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演奏情况,对节奏表演形式做适当引导。

三、改变教学策略满足情感抒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人生来具有情感和表现相应情绪的能力[2]。音乐是幼儿表达情感的很好的表现途径。不可否认主题活动中的音乐内容为教师提供了许多经典的题材,同时也为幼儿搭建了积极的情境平台。在《指南》引领下,主题活动中的许多经典的音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调整。如:《我们吃的粮食》主题中有一首众所周知的歌曲“秋天多么美”。制订目标时,将第二段作为范例。第一段的“棉桃姐姐”忽略(棉桃不是粮食),目标可定为:(1)借助情景画面和图谱等方法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2)感受旋律欢快优美的意境,用歌声表达歌曲中粮食丰收情景的情感。教师应从机械地让幼儿学唱走向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记忆歌词内容的策略调整为事先提供部分实物粮食,没有条件提供实物的,可以用观看情景性画面替代,关注幼儿对歌曲的意境氛围、情绪情感的体验。欣赏歌曲的某一段,幼儿体验歌曲的基本结构。歌词可以在幼儿的感受和自主表达中自然地提取整合后形成,教师可以引导: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请你说一说或者唱一唱!再借助图谱帮助幼儿感知歌词的完整结构,借助图谱和教师伴唱感知旋律的起伏变化,教师可以引导:怎样才能把它唱的美美的?有什么好办法?有没有什么地方唱得不够好?给自己和别人提提建议!给予幼儿与音乐互动的空间,让幼儿自主探索、自我表达以及自我反思与调整,从而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的成功感。主题活动中融合的音乐教育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重视主题中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情绪感受和情感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机会。

作者:俞鸣燕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东风幼教集团

第六篇:音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音乐能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的投资,加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请来家庭教师。大量的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是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学校的音乐、美术等艺术为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特点是以声传情、激情,以情感人、育人。在声情并茂的震撼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潜移默化地达到人格的完美境界。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这样学生的心灵就可以得到净化、美化,就能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爱护真善美,而摒弃假恶丑。因此,在审美教育中,以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教育,总是以其作品深刻的思想情感占据整个人的心灵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体、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如能长期接受音乐的熏陶、感染,不仅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从而使其世界观的形成更合理、更健康、更和谐、更完美。

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时代在发展,过去那种只注重培养人才群体的能力,而不关注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了。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的高深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有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叫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好孩子好学生,但是一旦让他们独立思考就没有了主见了。很显然,这种乖孩子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将来是很难担负起重任的,我们都知道任何发明家、艺术家如果缺乏了创造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假如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就能储备了启蒙智慧的正能量,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会更加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我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音乐的启发。”音乐能使人轻松陶醉产生灵感,可见音乐教育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很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智力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音乐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正因为如此,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医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人的心情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焕发神采,疾病自然就会减轻,及至消失。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充实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职校生的音乐教育,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培养他们具备道德高尚、品德端正、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品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刘立媛 单位:南阳市宛东中等专业学校

第七篇: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中作用及意义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礼乐之邦”是中国由来已久的称号,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音乐是可以体现出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的表现情况,因为它们二者一直紧紧融合着。人们在逐渐反思中向前进步,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不同内涵,有时甚至附加了统治者的思想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孔子的“礼乐合一”、嵇康的“声无哀乐”分别用音乐教育的思想表达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近代,“五育并重”这一口号在五四运动后被蔡元培先生提出来,他认为美感教育十分重要,不仅能影响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得到政府以及地方的重视,音乐教育在各个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教育。无论古今中外,这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无不证明音乐教育一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会产生十分巨大的能量。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1.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的审美作用。音乐的主题是审美,所以音乐教育的核心本质就是审美的教育。审美观是人们对于事物美丑的判断以及自身的偏好。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人类才能在生存以外有更大、更为崇高的意义。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对人类生活境界中的美好事物引起学生共鸣,意图通过正确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趋善避恶。音乐教育引导人们不断追求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足的,通过音乐强大的情感感染力,使得学生拥有感受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学生产生感悟,而不是一味的说教。“乐听其声,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甚为紧密,好的音乐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似“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学生的思想境界当中。2.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那道德是什么,它有什么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道者,路;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而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充分感受、感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从主观情绪上得到升华,对人类“德”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同时代的先驱,经常利用音乐鼓舞人民起来反抗统治阶级,将音乐作为斗争的强力工具。例如,脍炙人口的《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激励人们前进的鸿篇巨制。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在音乐创作上的不断尝试和突破,这些新的音乐作品用明亮的旋律,灵动的歌词博得了人们的芳心,源远流长。如《五星红旗》《我的祖国》《天路》等歌曲不仅在人群中广为流传,还能激扬学生的爱国热情,传递社会正能量。音乐还能增强人的团结意识。“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是一种讲究配合的艺术,如若八音不和那就是噪音了。在音乐教学的内容里很多都是需要团结协作的,比如合唱、合奏、音乐剧等。这样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群里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3.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其一,音乐教育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创新是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开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依照规定的目标,产生出某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的产品。任何事物的进步不能没有创新,我国经济在这几十年里能够有跨越式的发展,是因为一直以坚持创新的姿态,以政策激励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以及培养。音乐教育同样需要创新,填鸭式的教授方式是难以达到对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教授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才是要点。其二,音乐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教学途径是课堂灌输教学,然而随着高校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其弊端日趋明显。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填充原有模式的空白。人的思想和认识是靠自身的感知来完成的,音乐以最动人、最直接的方式来引发听者与作者的共鸣,它为实施主体和受教育者双向心灵交汇的可能性提供了最直接的媒介。

作者:黄曼丽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音乐教育作用及应用(共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28728.html

    相关专题:urban planning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上一篇:经济建设的无缝对接
    下一篇:电子直线加速器程序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