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入校新生发放自制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实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其他设计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网络与广播,最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获取知识。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高校应抓好每年入校新生关,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纳入教学计划中。
[关键词]年轻人;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群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学新生正处在这一高危年龄段。目前,在无治愈的药物和办法,也无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及早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成为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对此,我们对入校新生发放艾滋病知识问卷,并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2014级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为(17.27±1.56)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艾滋病综合知识内容设计调查表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表方法等,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方式、判断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有关的态度和信念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及教育需求等问题。1.2.2资料收集方法由校医院负责,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将调查表当场收回,且及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发放问卷1000份,现场收回合格问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据调查情况,立即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并利用校园网与报栏有针对性的教育宣传,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5份。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调查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性接触传播知识和部分非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干预前正答率较低,分别为37.9%和49.9%;而对艾滋病潜伏期、可疑人员如何就诊检查治疗、与艾滋病的距离是否遥远、我国是否实行免费检测治疗政策、何为艾滋病“窗口期”、对待艾滋病人态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别为35.5%、31.2%、26.3%、26.1%、24.6%、19.1%,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表1)。
2.2新生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尤其是如何预防性途径传播,90.6%的同学愿意参与艾滋病宣传活动。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台、电视、书刊和报纸,均在70%以上;其次是学校教育为46.8%;来自同学、医生、家长的人数较少,低于20%(表2)。
3讨论
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研究表明[1,2]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的上升与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等因素有关外,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和高危性行为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效果明显。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高文化阶层,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实施,尤其刚入校新生组织性强、依从性好、问卷回收率高,结合常规健康体检及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认知的不足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新生入校前对各类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问题回答不尽如人意,与国内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学校健康教育及医务室条件相对薄弱,中学生处在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的升学压力环境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与广播宣传,且大多是浅尝辄止式的浏览,加之媒体报道的知识不系统、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调查有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干预后的结果也表明,一次性发放宣传资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预是不够的,高校应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大学选修课、专题讲座、报栏宣传、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反复强化,警钟长鸣。于此同时,学团和学校的医务工作者应经常性地联合艾防机构深入学校“面对面”咨询、参与式培训,减少无知造成的恐惧和歧视,营造一个理解、宽容、健康安全的学校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禨?,庄勋,侯晓燕,等.南通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79-780.
[2]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7-338.
[3]闫静弋,徐留臣,杨育林,等.山东省5870名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63-165.
[4]吴登艳,袁宏,姬鹏宇,等.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调查[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6):1-5.
作者:孙晓娟 张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