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职业素养教育普遍被职业技能教育所遮蔽。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明显地突出“就业导向”,并据此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偏重于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开始暴露出“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职业素养教育被边缘化的境地。[1]在此,笔者并非一味要臧否“就业导向”诸现象,毕竟这一做法大致做到了“让无业者有业”,只是要提醒简单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毕业生在此后的职业发展中不同程度会暴露问题,包括:转岗适应能力较差,工作责任担当不够、遇事推诿卸责,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谋事创业进取心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缺乏持续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让有业者乐业”,究其原因,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难辞其咎。
第二,大而化之地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是由于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其模糊认识造成的。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课程化:安排为“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此这般,舍弃了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内核,只是保留其工具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或者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讲授指导,其教学内容要么过于原则、面面俱到;要么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要么理论性过强、说教代替训练,均无法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实施机构——职业素养教学部,但从其下设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军事体育教研室、创业就业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室、公共英语教研室、中文教研室等机构不难看出,它仍是基于现有高职公共课设置组成的一个“大杂烩”,形式大于内容。职业素养教育绝不是现有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任何不改变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试图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努力都会是徒劳。
第三,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角戏”困境。有的高校尽管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采取一些措施力图改变当前现状,但是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性、互动性,单纯凭借一己之力“唱独角戏”,教育效果难有大的改观。具体而言:一方面,忽视了企业、行业和市场需求。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因此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是必须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办学,仍然停留在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工学一体”的过程中接受技能训练,企业也更看重于这些学生能够在当下给它们带来更多的效益,双方都并未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结果仍然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者,在不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不能与他们所学专业结合,分析其专业、职业特点的前提下,只是盲目地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甚至逆反拒绝。
二、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必要性的现实审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它在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人才上充分发挥了应有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忽视,业已造成系列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必须重新审视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重申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吹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强调市场、社会机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赋予了企业办学主体地位。这些新要求着眼于职业教育的整体与根本,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终身教育特征,必然要求更加充分地重视职业素养养成的终身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视为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的最明确的新要求。
第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突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地位。传统的职业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重视该岗位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习者快速达到岗位基本技能要求。这一理念符合工业时代的任务式生产的岗位特征,但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的动态发展性。在生产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调学习者应该掌握核心技能,即完成任务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方面。[2]当前,这一教育理念已广泛影响了美、日、法等国的职业教育,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充分借鉴。
第三,我国职业观念变迁印证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结构与层次呈现出急剧、快速且持续增强的变迁态势,期间,职业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同时,人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对诸多职业的认同、接受程度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摒弃或超越了传统的具有强烈依赖性、稳定性特征“铁饭碗”观念和“谋职即谋生”的朴素的生存就业观,开始更加自主地选择职业,而且不再将职业简单地视为劳动谋生的手段,赋予了发挥个人潜能、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等意义。因此,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念便成了高职教育必然要应对的课题。
第四,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数据显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3年的212万增长到今年的749万。加上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愈加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每一名即将走向职场新生力量,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快速适应职场要求,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至为关键。因此,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各自职业素养的竞争,同时也是各高校间(包括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竞争。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是必要的、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这职业素养教育可以被忽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所概括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3]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三、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
第一,以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前提。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即通过将职业内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从而塑造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和具有学校培养特色的合格毕业生。要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必须实现上述三者目标的有机统一,否则难免偏离育人目标。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过于重视“就业率”、“入职平均收入”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指标体系,使得办学行为不免功利化、工具化,一方面架空了国家根本育人目标,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另一方面损害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动力,从长远看得不偿失。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必须摒弃功利化的办学思想。
第二,以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为指导。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在教育内容上,它包含了学生职业成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它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在实施主体上,它需要举全校之力,调动起所有部门和人员的主动性,甚至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诸资源支持;从标准要求上,它需要建立以一贯之的标准要求,以确保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推进。因此,必须系统科学地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围绕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规范地提出适合学校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过程、实施主体和标准要求。如果规划缺失,那么职业素养教育就难以成为高职院校一项自觉的教育行动。
第三,以多方力量的合作为手段。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切实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而做到这点,仅仅依赖学校的单方面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很多高职学生都必须直面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转型状态,这需要集学校和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合力,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职业教育的认知,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在社会快速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他们自入校起便具备了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其中有些特征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些则可能已经固化;有些特征与高职教育目标相一致,有些则与之背离。这也需要集多方力量,共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行为,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第四,以学生的自主自觉为归宿。职业素养教育不是学校等主体单方面地施加影响,它必须转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活动。期间,必须有效扭转高职学生的“反校园文化”行为,“反校园文化”是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其《学做工》著作中提到的概念,他概括了英国一所中职技校一些学生的“反校园文化”的行为表现,诸如:抽烟喝酒、逃学旷课、挑战教师权威、觉得学习无聊乏味、崇拜“男子汉”气质等等。[4]当前,不少人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状态或替代性选择,很多高职学生将自身定位为“学业失败者”,因此自入校伊始,这些人要么没有摆脱学习的挫败感,要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么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要么没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或者以上兼有之,于是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校园文化”行为。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充分发掘学生自主自觉的价值,让他们日渐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自己“为何学”,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自己“学什么”,以及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自己“怎么学”。
作者:王绽蕾 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组织宣教处
相关专题:马路天使 1937 电影 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