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学实效下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刍议

一、大企业案例多,中小企业案例少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喜欢用大公司案例,如沃尔玛、麦当劳、娃哈哈、海尔等,有时即使很简单的内容分析,也喜欢用很大的公司来佐证。究其原因,一方面同样因为大企业的案例比较好找,现成的素材比较多,另外一方面,也因为这类案例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观点比较成熟,结论相对明确,教师更容易掌控和把握。而中小企业的案例素材由于社会关注较少,现成的资料不多,需要教师亲自去搜寻和进行问题设计,这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越大,往往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越宏观,就越难提出有创新的看法和实用的解决对策,容易陷入泛泛而谈。而且从企业总数来看,大企业也只是经济社会中金字塔尖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的中小企业才是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细胞,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很多诸如市场定位、渠道拓展、竞争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针对性非常强,具有较强的分析价值,而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中小企业从事基层工作,这种探讨将让学生提前熟悉中小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

二、过时案例多,新鲜案例少

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师基于部分案例的熟悉,多年下来总是沿用相同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很少对案例进行更新。尽管过去的某些案例仍然典型,但实际上,学生对新鲜案例的兴趣远大于过往的案例,新鲜案例反映的是正在变化的环境和企业竞争,很多事情都没有形成定论,因此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局限,想象空间更大。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某些产生于特定背景下的案例已经不太符合今天的实际,某些过去来看比较成功的案例今天有可能成了失败的典型,如果我们仍然用它来说明今天的教学内容,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三、教师课堂组织方面的问题

1.课前缺乏有效分组,学生发言较随意

要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性,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提前分组,让每位学生归属于特定团队,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参与性。当学生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时,每当面临课堂互动的要求,潜意识地会认为有比自己优秀的人来出面回答,用不着自己的主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回答问题的总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老面孔,其他同学都成了旁观者和听众。但分组后,学生会面临具体的任务分工,在压力的驱动下不得不行动起来,以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全班进行分组,依然采用学生自由回答的大众化方式,如果班级总体比较活跃,也许课堂还比较热烈,但如果班级总体比较沉闷,这种方式就变成了少数几位同学的表演,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整体意义。另外,这种自由回答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恰恰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职业素质。

2.案例没有提前分发,学生讨论不深入

企业的决策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细致的调查和集体协商,很少有经过短暂的思考就匆忙做出决策。案例是企业决策的模拟,案例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有一个准备的过程,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和讨论,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将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相关环境因素,形成成熟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但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觉得这样过于麻烦,或由于自身案例教学能力的局限,担心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某些疑难问题,所以依然采用当场讲解案例,学生当场集体回答的方式,显然,由于思考的仓促,学生很难深刻把握案例,很多认识都比较空泛,难以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也偏宏观,指导性不强,实际效果不佳。

四、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效的方法思考

1.精心选编案例,提高案例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案例的选编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案例的选编要尽量采用本土化或者本地化的案例,本地化的好处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最主要表现在教授和学习中的理解难度,案例无法吃透。导致案例分析效果不尽人意。第三,要多采用中小企业的案例,提高案例与学生日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第四要尽量采编时代性强的案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竞争案例、美的集团的品牌延伸案例、娃哈哈公司的渠道管理案例、格力公司的产品创新案例等等,既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在案例的采编中,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和麻烦心理,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察意识,注意从平时的电视报道、报纸刊登、网络浏览中发现案例素材,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编写和设计,确保案例的典型和实用。

2.加强课堂组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并都能得到锻炼机会,教师要提前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内承担一定的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制定出解决方案。分组时首先要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合适的小组数,小组数不宜过多,太多了就难以保证每组分析的充分性,小组数也不宜太少,太少就意味着每组要有更多的成员,这会导致个别成员的依赖或“搭便车”现象,导致分组流于形式。其次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意愿,一般而言,自愿组成的小组之间默契程度更高,能够相互支持和督促,竞争力较强,但完全的自愿也可能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差距,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愿意结成一组,从竞争的角度来说,这并不公平。所以还需要教师根据最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各组都有一两位学业比较优秀或能力较强的同学,以更好的带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第三,必须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组长,管理协调本小组的所有工作,确定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并对组员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真正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

3.改变传统观念,适应师生角色的转换

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同,角色关系也随之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完全按教师的节奏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以致经常出现“喧闹”课堂或者“沉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不再面面俱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不再自始至终,只对理论内容及案例背景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就只做好观察、记录与总结点评,除此之外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求知的启发者,不能填鸭;是学习的指导者,不能代庖;是进步的激励者,不能打击;是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放羊。所以即使他们同样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只是讲解一个案例,然后学生自由回答的简单形式,当学生反应不积极或观点较肤浅时,总是不自觉的代替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将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体。

4.重视案例考评,突出分析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的效果既体现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于学生能力的实际提高。为掌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真实效果,教师要特别重视案例分析结果的考评,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程序,避免案例分析流于形式或空洞无物。考核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各小组的结果考评,主要考核各小组最终成果(比如解决方案、作品设计)的专业水准、创造性以及展示过程中的沟通表达能力,这一考核主要由教师负责,以把握案例分析的总体状况;另外一方面是对各小组的参与过程的考核,由学生组长负责,主要考核本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团队精神、个人贡献等,以把握每一个成员的参与状况。为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教师要对每一小组的最终参与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指出精彩与不足之处,给予激励。为提高这一环节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案例教学能力。

作者:李晓亮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教学实效下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刍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09013.html

    相关专题:物探与化探 感性诉求


    上一篇: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论文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现状与发展方向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