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一)教学过程程序化
人文精神所关心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少数人。[8]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的普遍性,更要关注人的特殊性。然而,当前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的表现之一,就是无视残疾学生的“个性”,教学目标“一刀切”,教学过程“程序化”。有的教师即使制定了所谓的“分类”教学目标,但缺乏针对性。在课堂上他们按照预设的方案,程序化地展开教学环节,提出某个问题,或者讲解某一知识,哪怕全班只有一两个学生的能作答、能互动,也依旧按部就班、机械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全然忽略其余学生的存在,忽视多数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教学评价标准化
人文精神追求共利精神,强调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挖掘每个人的潜能。[9]人文精神关照下的特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激励性,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个残疾学生充分发展,而不是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发展速度的同步。但有些课堂教学却以教师预定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注重精准制导的结果。那些课堂俨然治疗训练室,在要求精准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引导下[10],对学生提出的是无差异的硬性“尺度”。重实证性的教师以这个“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它注重教师自上而下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三)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教育的一切应当是为了人。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服务于人,理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快乐学习。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不以人为本,滥用信息技术的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崇拜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教师教学时没用这些媒体就是落伍。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就“满堂放”,各种形式主义的视、听或者交互媒体充斥于每一个教学活动。更有甚者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都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诸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启发联想,开拓思路……”等。如此一来,课堂成了表演场,教学成了作报告,教师是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是发言人,学生为听众,淡失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应有价值理性。
二、重建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
具有人文精神的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能让每一个残疾学生感到自己是有意义、有价值地存在。这其中包括让他们获得真、善、美、爱和友谊,包括能让他们的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能力得以实现,包括让他们的主体尊严和中心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发展。[11]笔者就结合近期在福建省特殊教育联片教学研讨暨评优活动中观摩到的课堂教学谈谈个人观点。
(一)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
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12]人文精神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信仰问题、是情感问题。教师要充满对特殊生命的关怀,能给残疾学生的心灵、情感以慰藉。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引导者,还应是学生人文精神养育途中风雨同舟的陪伴者、鼓励者和帮助者。[13]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彼此尊重,彼此努力地理解对方,努力地对话,认真地实践,愉快地互动[14]。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相互都能被认同,被接受,从而都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样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不仅为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和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自闭症类的《快乐健美操》等集体课中,那些教师全情投入,完全与自闭症学生融为教学活动共同主体。教师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关注着他们的课堂表现,及时地引导、鼓励。自闭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也努力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当时课堂上没有一个自闭症学生因为现场近百位陌生的听课教师而产生情绪行为,师生之间彼此信任、融洽的情感关系就此可见一斑。“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也足见教师平时是如何用心地研究自闭症学生特质,琢磨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定位于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凭借,更是教学行为的方向。人文精神是以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为目标,是人对于人的尊严、价值、能力的信仰和实践。[15]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基于学情分析制定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分层教学目标、个别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促进他们自我评价发展。譬如,自闭症类的团体心理辅导《不放弃》一课,贯穿着“剪刀石头布”猜拳游戏,教师将分层目标就设定为:“A类生会猜拳进行游戏,能融入同伴的游戏活动,享受游戏的乐趣,学会面对困难,不放弃;B类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能猜拳进行游戏,融入同伴的游戏活动,感受游戏乐趣;C类生能坚持10秒以上注视教师做‘石头’、‘剪刀’、‘布’三个动作,并实时模仿,感受游戏的乐趣。”再如,《快乐健美操》一课的教师还在分层目标中先标出自闭症的姓名,如A类生(xxx、xxx),B类生(xxx、xxx、xxx),C类生(xxx),再写出目标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每一个孩子。
(三)选择校本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生存的各种需要
人文精神的出发点是对人的实际生存状况的关心,和对世俗生活的肯定。[16]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是虚无飘渺地存在,而是立足于残疾学生的生存、生活需要的现实关怀。虽然盲、聋、培智等几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适应生活却是共同目标。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教学目的是要让残疾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成为幸福生活的公民,因而教学内容也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根基上。在培智类、视障类等教学活动中,就有这样的校本内容。例如,培智三年级的《我会自己做》这一主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源于教师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情况的关注。教师发现诸如“盛饭/汤、整理书包、穿鞋子、系红领巾”等日常事情,许多智障学生都还不能独立完成,于是就设计项目表展开调查,逐一了解班上学生“会”与“不会”的情况。基于调查结果,教师设计了这一主题内容,旨在通过教学不仅让智障学生懂得哪些事情要自己做,而且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能独立做事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这些事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再如,视障类低年级触摸觉训练课《认识人民币》,教师考虑到触摸觉对视障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触摸技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就开展了这样的主题教学,让视障学生掌握1元、5元、10元等不同面额纸质人民币的触摸特征,学会正确辨别人民币。
(四)教学方式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零拒绝”理念的指引下,各特教学校服务对象普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个体障碍呈现复杂性,障碍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增多,而且群体障碍呈多样性。然而班级授课制在目前特殊教育课堂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一位教师的“单兵作战”已断然无法满足不同障碍状况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实现人文关怀的“协同教学”方式也因此走进了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的视野。协同教学中的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等几种实践模式在自闭症类、培智类教学活动中被合理、灵活地应用,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残疾学生差异化的个体需求。[17]例如,在自闭症学生教学的《男厕所、女厕所》一课中,两位教师就依据教学需要,在复习“男生女生”歌曲时,采用了典型模式,两位教师在讲台上轮流分别带领男生、女生进行表演唱。在视频导入以及新授“男厕所、女厕所”的四种标志时采用了支持模式,由一位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另一位教师则有机地穿梭于学生之间,适时地指点、帮助。在练习巩固环节采用了平行模式,两位教师分组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展开各自不同形式的适切练习。活动后两位教师又面向全体学生轮流分别对本组学生作出相应的活动评价。最后,在活动内容总结环节,再次运用支持模式完成教学。此外,具有人文精神的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就是要真正尊重残疾学生,发自内心地肯定他们每一个人的点滴进步。如适时地评价“好、加油、非常好、真棒、真的真的很棒……”、“你练习得非常认真”、“你能注意看老师了”等。这些简明、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助于其实现人格价值。有些教师还赋予了残疾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有选择地参加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完成想象中的作品;甚至精心准备许多他们喜欢的奖品供其选择等等。这样的“自由选择”对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弥足珍贵的。
作者:许海英 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