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源头活水”,拓宽习作素材
我的家乡武平是一座千年古邑,是纯客家人居住地。这里,有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有寓意深远的民俗风情,有底蕴丰富的百姓古镇,有非比寻常的传奇故事……这些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升入高年级后,学生不再满足于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他们的视野逐步扩大,开始把眼光投向了自然界和社会。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专题活动,让他们参与和体验,写以纪实性为主的实用作文。为此,备课组顺应时节,就地取材,陆续开展了“了解客家美食”“体验客家美食”“推介客家美食”“餐桌上的野菜”“野果与童年”“草药与健康”等六个版块的习作教学活动。如在“野果与童年”这个版块,笔者让孩子们先去采访大人,了解当地的野果种类,然后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识野果,采野果,尝野果。在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各种感官,取得了新鲜的素材。从实践效果看,这注“源头活水”解决了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扭转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组织“特色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先体验,后写作。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把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地域文化的特色,感悟客家人生活的智慧,再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做小吃、品美食”“采野菜、做野菜”“摘野果、忆童年”“识草药、促健康”……笔者以版块为中心,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特色活动。如在“体验客家美食”版块,笔者先让学生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学做一种客家美食,再在班级开展客家美食品尝会,最后,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学生在体验客家美食的活动中的剪影,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幕,并通过范文引路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把自己在体验客家美食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幕写具体,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不论是亲手制作客家美食,还是分享品尝客家美食,孩子们都兴味盎然。这样“接地气”的习作经历,无疑是有趣的新鲜、快乐。活动的趣味性,点燃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堂”,提升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困难,也就排除了动力性的写作困难。孩子有了独特的体验,也就有了较强的表达欲望,但这不等于就他们就能表达好,他们还会碰到一些能力型的困难。这时,老师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为此,在开展各个版块习作教学活动之前,笔者所在备课组的老师总要聚在一起:回味各自的经历,酝酿适切的主题,制定周密的计划……布置学生去做美食、采野菜、摘野果、识草药之时,笔者也不敢闲着:收集资料,拍摄图片,制作课件,写下水文,备课磨课……选好训练点,坚持“一课一得”,注意在习作交流和评改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是我们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下形成的共识。笔者在执教习作指导课题《体验客家美食》时,紧紧抓住“最难忘的一幕”这条线,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观看在活动过程中的剪影,再尽情回味、讲诉自己最难忘的场景。尔后,教师以范例引路,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出写作的诀窍。从读到学写,最后在赏析评议中学会欣赏班级“小作家”习作中的优点,在总结评价中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聚焦的中心都是为“描写具体,有独特的体验”这一目标服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受益匪浅,个性化的文字,精彩的句子跃然纸上。充分的准备,思维的激撞,成就了课堂的精彩,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回望过去,从接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逐步摸索时的战战兢兢,再到拨开云雾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支撑着笔者艰难前行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的确,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有一条既定的道路供你前行,只有在问题中摸索,在“做”中学习,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之路。
作者:潘娟梅 单位:福建省武 平县实验小学
相关专题:商标翻译的原则 一仆二主全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