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正如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和日常教学经验,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我有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在讲台下面不断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厌烦,学生体会不到自己进行学习和创新的乐趣。学生盲目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逐渐失去主动求知、积极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学生根本不会去质疑,不会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被动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高中数学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则要求教师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对等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最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新。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构建,而不是像其他的学科那样进行机械地模仿。这样的教学课堂,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但不是教师直接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能取得比其他学科更加明显的效果。而且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很多时候思路是很广的,一个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它的解决方法确实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随意地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加于学生之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当然会有不同的思路,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不断地扩展思维;反之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问、质疑、思考,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在解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解题为主要活动,学生在不断地解题过程中才能掌握常见的、既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并以此来应付考试。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在考试答卷和批改试卷中发现所有学生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很少会有新颖的解法。没有了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单纯地利用固定的解题模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是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改革的。现在的数学考查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解题的思路也更加开阔,如果一直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将很难适应新的数学考查方式。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和发现”。
1.教师要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对于某些学生可能是很有趣、很刺激的科目,他们从中能获得解题的乐趣和探索的成就感;然而,对于那些不得要领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高中数学太过于抽象,很难掌握。此时,教师就需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进行适当地介绍,并对数学家如何得出这些内容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向学生讲述数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及一些数学的哲学,讲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课间时,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上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古代《孙子算经》中的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类似这样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去解答,只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精妙和重要意义。通过日常和学生之间这样的交流,学生的数学视野就会变得更广,学生也会被数学的文化魅力所征服,最终爱上学习数学。
2.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探索,在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在坚持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条件和材料,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也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高中数学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仇慧珍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