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简述

回顾百年电影发展史,电影艺术的发展总是与电影技术的进步相生相伴。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2D到3D,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革新,都对电影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理念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介入,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观念,也使得电影的审美方式和接受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是对建立在“摄影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基础上的传统电影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颠覆传统电影理论

西方现实主义传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模仿说”为起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创作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为核心。整个二十世纪电影创作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浪潮的洗礼,每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因为技术的革新而风格迥然。但传统电影理论一直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所强调的“真实再现”为基础,依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剖析客观生活中某些本质层面的东西,把电影艺术看作为一扇“窗户”加以研究,始终未曾变过。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特别是以CNN为代表新兴媒体,利用高科技力量,以第一人称视角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第一次把战争实况呈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全世界一片哗然。电影创作借助数字拍摄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创造视听效果方面的独特才能,实现从“真实再现”到“虚拟再现”的跳跃,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外部的时空表现范围,赋予电影艺术更为灵活,可以穿越任何时空的叙述能力,为扩展电影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影像正在改变我们固有的有关摄影机和拍摄对象之间必然关系的观点,由摄影机拍摄客观世界所产生的电影的记实本质在数字化的冲击下正悄然发生革命。”1题材、故事、人物、场景、运动、场面调度等,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对电影艺术传统理论产生了全新挑战。例如,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象征的存在,与蒙太奇齐名,一直被当作现代电影语言发端的标志。“长镜头美学强调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感知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事件的真实感、透明感,尊重事件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注重事物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2传统长镜头定义是指:在一个连续运动的时空中,不间断地记录两个以上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电影时空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展示事件发展的延续性和逻辑性,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被认为最具纪实美学特征的电影艺术思维与手法。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强势介入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之中,诸如《人类之子》、《谜一样的双眼》、《地心引力》、《冬荫功》等影片中出现的经过数字处理的长镜头,借助CG技术来随意改变画面的景深范围,实现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镜头调度,镜头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穿越,其镜头内部创造的视觉冲击力,在保证时空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已经极大地超出了我们对于传统长镜头的认知范围,为电影时空的处置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长镜头本来所具有的真实记录的功能不再是创作者的首要诉求,在数字化技术兴起和‘作为物证的摄影的终结’的语境下,基于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影像本体论己然被挑战甚至被颠覆。”3在《人类之子》中,有两段长镜头最能体现其数字化本质。在第一段‘轿车遇袭’长镜头中,当几位主人公坐在轿车内遭遇极端分子袭击时,在长达3分20秒的时间内,摄影机在轿车内部充当了全知视觉,可以自由运动,而在咫尺空间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实际上,这种场景是经过“乔装打扮”的,导演在拍摄时进行分段式拍摄再混合而成,后期经过数字化的处理,以消除剪辑痕迹。导演如此的精心安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能提供最大限度的精确程度之上的,而镜头最终的效果也是一如既往的真实与连贯。“卡隆在“轿车遇袭”这一段落尽量使用外景自然光,并保留了车窗玻璃等处的反光,看上去饶有纪录片色彩,但恐怕没有一个纪录片摄影师会选择掀去轿车顶盖,而后将一个造价昂贵的双轴Doggicam系统安装在上面,并最终在后期数码处理中加上车顶。”4第二段的“难民营巷战”长镜头长达7分钟,主人公要穿过枪林弹雨来营救被劫持的婴儿。在后期制作中,导演运用CG特效,让观众感受到子弹飞行的过程,实际上这组长镜头是在两个地方拍摄的。“数码修饰的衔接点是蒂欧藏身的一处墙角。影片发行之后,卡隆似乎有意隐瞒长镜头背后的诡计。”5数字长镜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超越了传统长镜头,它既继承了传统长镜头所具有的纪实性优点,又超越了长镜头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和复原,画面更具撼动感和更能打动人心,给观众带来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体验。数字长镜头对于传统长镜头理论的冲击只是冰山一角,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电影美学所秉承的“真实”基础已经无法支撑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电影艺术大厦,数字电影的出现不仅使“还原物理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且使“像”与“现实实体”之间的联系逐渐割裂,传统电影美学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

二.数字技术上升为审美要素

电影的诞生源于技术的进步,爱迪生、卢米埃尔的初衷是想设计一种能够记录客观世界的连续运动现象的机器,电影诞生之初也被称之为“市井之地供人娱乐的玩意儿”。直到电影这门“玩意儿”与心理学结合,被纳入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范畴之中,其蒙太奇特性被挖掘出来,电影艺术本体才得以确立并被接受。但是,电影源自技术并被冠以“奇技淫巧”的原罪是与生俱来的,加之经典人文主义科学观念又总是将科学技术和丧失自我、丧失批判和反抗意识挂钩,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审美二元对立也一直是电影审美研究的主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电影拍摄与制作中大行其道。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该片在全球狂卷22亿美元票房的同时,也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高科技终极的视听享受。该影片描述了一群地球人和外星人,在一个如天堂般虚拟而又“真实”的潘多拉星球上,因资源争夺而带来“拆迁”战争的故事,故事内核为“保卫家园”。观众在观影时,带上3D眼镜,进入到三维立体空间,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漂浮于空中的山峦、闪闪发光的森林、一碰就像含羞草般萎缩的粉红植物、会旋转飞行像烟花一样美丽的“蜥蜴”、飞来飞去的神龙、凶猛无比的怪兽……这些新奇物种和奇幻世界让观众视觉满足而享受。詹姆斯•卡梅隆像一位导游,引导观众欣赏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山一水、飞禽走兽和芸芸众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一次美丽浪漫的外星旅程,卡梅隆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想象力与浪漫,让眼睛品尝了人们渴求的盛宴。”6《阿凡达》并非孤例,在好莱坞历史票房收入前十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视觉奇观已成为了高票房电影的灵丹妙药,而且这种数字技术主义潮流在全世界也已经流行开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科技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实现与原型相仿而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可视形象,它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让想象变为触目可及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视听奇观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的审美需求自然而然地刺激了电影制作者选择数字技术。“可以说,审美者自身已成为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内容生成的一部分,其角色由被动和静止变为了主动和参与,变为了有机、有意义、有持续性的审美存在”。7“电影通过对庸俗日常生活的中断、否定和僭越,保持必要的距离,承担起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拯救的任务。”8《阿凡达》等影片中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壮大,它所倡导的既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同时又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明知道眼前所见的星球战役,影像中出现的奇形怪状的野兽非现实中所能拥有,但是由于其新奇,场面宏大刺激,还是会忍不住放下对传统真实画面的支持,进而来享受这一场视觉盛宴,并且在观看完之后还心有余味,乐此不疲。“同样明显的是,技术的影响力使艺术作为一种工艺形式的本质减弱了,特殊效应的景观和眼花缭乱的设计单独就能替代创作的意义和价值。”9《阿凡达》在视听奇观中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达成谅解,彼此融合,表现出人类面对自己的过失时应有的勇气与担当。事实上,高科技介入电影创作,技术凭借其营造的视觉奇观带来的审美享受,已经超越电影艺术本身而上升为了一种审美对象,技术已经变成了一种审美要素,或者说已经成为了目的。

三.如何正确面对数字技术带来“过滤”与“遮蔽”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介质,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视听奇观,但同时我们也选择了一种“遮蔽”,或者说是一种“过滤”。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人把世界作为对象,用技术加以建设之际,人就把自己通向敞者的本来己经封闭的道路,蓄意的而且完完全全地堵塞了。”11就像《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人类一样,我们无时无处不被“界面”(技术)包围着,生活中我们通过“界面”来了解外部世界,与人交流,所有事件在发生的同时,也被我们传播着、消费着。但这种“界面”既是一种便利,也是一种“遮蔽”与“过滤”,它遮蔽了我们的视野,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它使我们丧失了去区别影像与真实关系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时候,影像成为了真实。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并上升为审美要素,在颠覆传统电影理论的同时,观众审美心理与审美期待也因此而改变。然而,电影艺术如果仅仅依靠视听奇观这一审美要素来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那无异于走入了技术主义包裹下梅里埃式的“剧场杂技电影”的死胡同。因为技术不是人的本性和本质异化的产物,而是人的本性和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生产和生活解放的重要手段。而《阿凡达》等数字影片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数字技术已经从原有的视觉奇观中剥离出来,诚图以叙事文本来超越单纯的技术主义,将技术主义从简单的技术层面,逐步延伸进对于人类的思考之中,将普世的人文价值内化到这种技术之中,不断反思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形成了一套在技术主义之下的叙事模式,进而超越单纯的技术与艺术的审美二元对立。因此,失掉人文精神,电影高科技只会显得苍白和机械。技术和艺术的互动是要建立在电影艺术家不失掉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因为任何高科技都不能代替艺术创造本身。使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是电影的本质精神应该是反映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心理的和人性的深度,这也是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带来的“遮蔽”与“过滤”的唯一途径。

作者:吴跃赛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简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02603.html

    相关专题:臭氧浓度超标 中产阶层


    上一篇: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初中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