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研讨式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计算的方法、计算的公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缺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教学环节,他们很难迅速的理解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要怎么才能研讨一间房子的侧面积这个数学问题呢?生A:(经过思考),可以把房子的侧面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几何问题。师:那么我们现在尝试抽象房子的侧面图,谁来描述一下这个几何图形?生B:现有一个房子的侧边,为ABCDE这个多边形,ABCDE这个多边形中,AB=BC=CD=DA,它的边长为5米,AE=ED,这两个斜边为2米,求该多边形的面积。师,那么我们怎么计算这个不规则的图形呢?生B:(思考后),可画辅助助线如图1,将这个多边形分成三角形ADE与ABCD,然后分别计算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将两者相加,就得到这个多边形的面积。解1:5×5+5×2÷2=25+5=30(平方米)。师: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有其它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生C:参看图2,可以设BC边的中点为F,连接EF,它就成为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面积相等,如果它们的面积乘以2,就可以得到多边形的面积。生D:可是EF的边长为多少?生C:……(众学生一起沉默)师:要不,我们一起剪出这个多边形,然后看看怎么计算?(学生和教师一起动手剪裁、拼接图形,学生拼接图形的时候,可以发现可将两个梯形拼为一个平形四边形,于是学生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解2:(5+5+2)×(5÷2)÷2×2=12×2.5÷2×2=30(平方米)教师使用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实践问题、大胆联想拓展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以后,需要让学生回忆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里,教师一般会自己完成这个总结的环节,然后要求学生牢记总结出来的知识,经过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参与总结,他们就不会明白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总结知识、总结一个数学概念的规律是什么。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里,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研讨的方法总结数学知识。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一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的过程如下。师: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呢?生A:学习了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表面积。师:不规则的图形是什么呢?生B:(经过思考),这种图形是边长、结构都不规则的图形,人们无法用一个特定的数学公式来计算它的表面积。师:那么我们遇到不规则的图形,应当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呢?生C:我们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的图形,然后用拼接或挖割的方法计算它的表面积。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可以将这节课学生的知识概念列成一张表格。(教师和学生共同绘制的知识概念表格略。)教师在做数学知识总结的时候,要用研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知识总结新的知识结构系统,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应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作者:倪丽莎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激趣
一、利用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数学知识融于生动的故事中,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知道!”我又问:“谁能评价一下猪八戒?”学生甲说:“很呆!”学生乙说:“很傻!”学生丙说:“很蠢!”学生丁说:“很笨!”……总之,全是贬义词。我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变“聪明”的故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于是,我便讲了起来:“悟空被师傅赶回花果山后,又遇到了灾难,于是便让八戒到花果山请悟空。悟空料到师傅无关紧要,便让八戒在花果山玩几天,并向众小猴介绍了八戒——自己的二师弟——众小猴的二叔。话说第二天,八戒便带领20个小猴来到了山上,看到了满山的桃树上满挂了一个个硕大的桃子,他吩咐众小猴摘了一筐,然后分给大家吃。八戒一数正好90个,于是就对众小猴说:‘这90个桃子,按20人分,每人分4个,剩下的1个就给俺老猪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就给他们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学过算术,认为这位叔叔算得没错,就各自拿着分到的4个桃子,一蹦一跳地到旁边吃去了。这时悟空赶来了,一个小猴子将此事告诉了悟空,悟空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悟空是什么样揭穿八戒的‘小聪明’么?”同学们一齐说道:“想。”于是,这堂课就在有趣的故事中开始了,探知了八戒列出算式的错误过程。
二、歪打正着激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契机,捕捉瞬间精彩,理性而艺术地处理“失误”,就能收到“歪打正着”的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在教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后的第二节课,为了检查学生掌握乘法定律的情况,我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35+25)÷5,突然听到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乘以5,不是除以5。”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说:“没错呀,我就是这样写的。”我又说:“要不咱们运用分配律的方法,按除以5做一做,看结果如何?”学生听了按照乘法分配律的方法算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完成了计算,大家都很愕然:“原来这除法也有分配律哦!”于是,我又让学生做了两道题,结果都没错。这样做似乎让学生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发现。我话题一转:“我们所说的乘法分配律一般是指实数的乘法对实数的加减法满足分配律,即:(a+b)×c=a×c+b×c或a×(b+c)=a×b+a×c。虽然(a+b)÷c=a÷c+b÷c,但是大家做一道这样的题看看结果如何?”于是,我又给学生出了40÷(5+3),学生一算傻眼了,原来40÷(5+3)≠40÷5+40÷3。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了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即:a÷(b+c)≠a÷b+a÷c。除法没有分配律的最大原因是除数和被除数不能交换,而乘法可以交换,如a×b=b×a,而a÷b≠b÷a,但是(a+b)÷c=a÷c+b÷c类的化简还是可以的。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假如被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而除数是一个数,就可以分开算,而当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用类似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分开来除便不可以了,这是除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迁移思维激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迁移思维”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完有关固体的体积计算后,我首先跟学生一块回顾了各种体积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然后,我拿出了一个小朋友常玩的“变形金刚”,让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整个教室沸腾了。大家都说,颈部按圆柱体计算,胸部按大长方体计算,胳膊与腿也能按小长方体分别计算……至于头部、手、脚却不知道该归为哪个形状计算,它长不长、圆不圆,而且手指还是弯曲的,这可把学生难住了,个个皱着眉头想不出办法。正在大家苦苦思索之时,突然有一学生提出他能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他神秘地说:“要求出这‘金刚’体积其实很容易,不过我要借实验室一用。”说完就请求我带领大家一块到实验室。于是,我带领学生一齐来到实验室,他取来一个圆形玻璃器皿放在实验台上,将“变形金刚”放了进去,只见他又取来水倒入器皿,将“金刚”全部淹没。他量了一下这个器皿中水面的高度,记下来;然后,将“变形金刚”取了出来,又量了一下水面的高度,只见他快速地计算了一下,便将结果算了出来。他还告诉我们,用这个器皿的内底面积乘以第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就是这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将“金刚”取出后,水面下降了,再求出水面下降后的水的体积,这两个水柱体的体积差,就是“变形金刚”的体积。我马上肯定了他的做法,创新、独到。我问他怎么想出如此的方法,他说是由曹冲称象的做法而联想到了这样的方法。这时,实验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显然,这是“迁移思维”产生的效果。
作者:范丽华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东回舍镇东回舍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意识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创设民主学习情境
小学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环境,更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平等氛围,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主体意识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这样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独立的进行数学学习的,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的恐惧感以及自身的羞涩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主体意识的驱动下轻松快乐的进行学习,改变过去一味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实现“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成功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讲,小学生是渴望成功,渴望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提供实现成功的机会。成功教育的提倡,在一定的程度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度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的感受,通过学生交流其感受,更加完善个人形成的理解和体会,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比如对同一个数学题目的解法,不同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学习是机械进行的,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优化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探究,形成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的探讨小学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综合运用到数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身运用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方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开始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个知情行意相统一的漫长过程,小学数学要从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实践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主演”,而应该是“导演”,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探究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复杂的,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作者:纪娜 纪伟宏 薛福英 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一、在新知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算理、算法的揭示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计算的教学活动中,从表面来看,数学计算这一能力的培养及处理问题提供了一样工具。其实,老师只要懂得如何揭开计算教学活动中所含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仔细把握,加以灵活地设置,计算能力这一教学活动同样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例如,在对“混合运算”这一课进行教学时:老师给孩子展示相关的香蕉图(图中有四盘香蕉,每一盘都有三个,还剩下两个单独的香蕉)。数学教师通过对方块模型的利用,为孩子构建起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式,全面运用了数学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孩子们通过“形”了解混合运算的本质结构,并且在填数建模这一活动中初步建立起模型思想。2.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规律是最为根本的知识体现。而要想揭示出小学数学规律少不了要有数学知识作支撑,但是更多的则要借助于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挖掘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在对苏教版四年级“找规律”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候,教师可先为学生呈现:一条总长度为20m的马路的一侧,在路测每隔2m种植一棵树木,请问能种多少棵呢?当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纷纷讨论:究竟有多少棵树呢?这个时候,老师在给孩子们呈现图1(如下图1),先让孩子懂得“每2米”便是种树的“间隔”。然后让孩子们动手画画,拿实物去摆一摆,接着议一议,当孩子在历经这一过程后,再把孩子们探讨的结果概括成图2(如下图2)的三种情况。引导孩子在进行观察之后归纳出:2米2米2米2米2米2米图1图2如果两端都进行种植,能种六棵,若一端种植一端则不种植,能种五棵,假如两端都不进行种植的话就只能种四棵了。然后引导孩子作进一步的讨论:除每2米植树一棵外,还能够怎样种植呢?孩子们经过了以上的探索思路与过程,很快受到启发,便能迅速地得出每4米、5米、10米、20米种一棵的结果。在这个时候,老师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进一步加以观察、归纳和总结出种树的相关规律。借助此类的探索性的活动,向孩子们渗透了探究归纳、数型结合以及数学建模等的思想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规律探究中的关键作用。
二、在练习的巩固、反馈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课文习题的求解过程,同样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孩子在做练习时,不但能够巩固及深化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还可以从中总结与提炼出一些新型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一年级的孩子学完了20以内的加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下列的习题。如图所示:在图中描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的格子,再分别描出相加等于6,9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经过此种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们熟练作出20以内的加法,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值和图形相结合能够帮助孩子们在今后学习坐标系以及图像时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与基础。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老师应该结合数学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巧妙设计好教学方案,促使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作者:王彬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