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文化理论及当代反思

一、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有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从传统经典中获得滋养,有古典的也有当代的,有西方的也不乏东方的,随着社会发展而演进,它实现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唯心主义宗教观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转变,在他们的晚年还对宗教的产生根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功能有了崭新的认识。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信仰神到批判神的进步是一个质的变化。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宗教文化理论: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飞跃欧洲各国有着数千年的宗教传统,可以说西方文明史就是在基督教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史。就德国而言,文艺复兴后的德国更是以宗教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特别是马克思出生的特利尔城有着非常深厚的宗教底蕴。宗教作为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几乎渗透了整个社会、家庭乃至每一个个体,德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基督教国家”。马克思生于犹太教的拉比世家,他的父母都保持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生来的无神论者,而是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了宗教信仰者、有神论者。马克思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1](P820)在宗教思想上,马克思也不是天生的无神论者,而是一位有神论者,更确切的说是自然神论者。他对宗教有着积极的理解,认为神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并非人的迷误与幻觉,也不是人的自欺,认为神性的东西高于世俗的东西,而上帝是高于人的存在,并虔敬的对上帝抱有信心。对上帝、对圣经的信仰亦曾经占据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整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也进一步发展并发生了质的飞跃,进而放弃了有神论,无神论随之诞生。2、马克思恩格斯中期宗教文化理论:从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从1843年秋起,马克思转向经济学批判,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去解剖市民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人的解放之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宗教观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他们认识到宗教批判不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因此宗教不是用精神地批判可以消灭的,也不是通过政治批判可以消灭的。德国对宗教进行批判的现实,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文化理论的产生。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一个深具理论价值、影响深远的科学命题: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新命题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把宗教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1837年到1841年这一时期,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他们于1844年到1847年形成并最终完成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进一步批判了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并得出了只有唯物主义哲学才能真正的反对宗教神学、导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理论形成的标志理论。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性概述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理论有了更准确的表现形态。

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不仅有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且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视野出发,从多维视觉对宗教文化进行论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宗教文化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系统化和体系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1、宗教文化的多样性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了深刻的宗教哲学理论、丰富的宗教政治理论和大量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和宗教文化功能等理论,这些主要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意识形态反映论、宗教精神慰藉论、宗教外衣论、宗教消亡论和宗教鸦片论等论述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哲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重要形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论意识形态的角度诠释了崭新的宗教哲学。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即宗教本质“自我意识”。“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是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宗教“反映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讨论了犹太人、犹太教问题,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宗教道德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可宗教的精神慰藉作用,认同宗教道德文化具有慰籍作用和规范作用。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混沌的意识形态中,道德与宗教几乎是浑然一体的。宗教的礼仪往往就是行为规范,它加强了成员的团结与患难与共,使社会生活有序地进行,宗教信条是维护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使之更具普遍性和神圣性。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伦理思想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的重要形态。马克思对宗教做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尖锐批判,指出宗教对人民的麻痹、欺骗,宗教是奴役人、束缚人的精神工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2、宗教文化的阶级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外衣论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政治理论、体现了宗教文化的阶级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肯定了宗教的“外衣”功能和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作用。“宗教外衣”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惯常所指的宗教消极的政治功能,即宗教是统治阶级借以把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神圣化而采用的一种精神欺骗工具。“宗教外衣”用来指封建社会内部改朝换代的工具。例如,16世纪爆发的德国农民战争,中国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富人、统治阶级同样需要宗教,一方面要从神灵那里获得“安全感”和“长久感”用以安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用宗教来麻醉被压迫者,给他们安慰的同时也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列宁之所以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同样源于宗教与俄国的阶级斗争的密切联系。3、宗教文化的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认为宗教文化具有民族性。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宗教控制政权或由封建君主担任教主的局面。如拜占庭当教会的保护者和宗教事务的主持者;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滥用权力干预教会事务;英国亨利八世规定教会必须服从君主等。政教合一制度是宗教和政治结合最密切的形式。德国人在宗教上具有明显的泛神论倾向,在哲学上则表现为唯心主义,“德国自古以来就显示出一种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因此在这一个半世纪中成了唯心主义的真正的舞台”。英国民族的特点就是擅长抽象思辨和宗教唯心主义,比如,英国人是世界上最虔信宗教的民族,同时又是最世俗化的民族,他们一方面比任何民族都关心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又比任何民族都注重现世生活。这种矛盾特性造成一种内心的紧张,促使英国人积极进行殖民、航海和工业生产等一切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成为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内在动力。4、宗教文化的渗透性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认为宗教具有排他性和狂热性,既能促进社会交往,又会进行社会干涉和渗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文艺复兴后的德国更是以宗教作为各小邦进行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宗教作为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几乎渗透了整个社会、家庭,乃至每一个个体。就德国而言,它几乎己经被基督教给浸透了,基督教的宗教原则成为社会事务的评判标准,德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基督教国家”。马克思生于犹太教的拉比世家,他的父母都保持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恩格斯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是北德意志虔信主义的堡垒,恩格斯的家庭笼罩着虔诚主义精神,他的学校也受到了虔诚主义精神的严重渗透。

三、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的当代反思

在我国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和“文革”的到来,“鸦片论”被冠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名义而盛行一时,宗教成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糟粕,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是密切结合他们那个时代的彼情彼景根据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宗教现实和特点进行的理论抽象和概括。要彰显和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就不能不考察当今的时代局势、社会状况和宗教特点,不能不与当代的现实问题相结合。1、如何推进文化全面发展十八大关注文化建设,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文化理论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宗教文化作为大众文化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甚至能够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是否要推进宗教文化发展、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发展值得深思。2、如何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多数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何种宗教,信徒们趋之若鹜,他们都是自愿的自发的,而且宗教信徒们越来越多,宗教文化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如何推进作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呢?在此情况下,如何促使人们趋之若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推进作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文化工作者和相关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如何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乐于参加的文体活动融为一体呢?内容丰富、面向大众的文化生活,包括文化的公益活动、公共服务和产品开发,是广大群众日见增长的精神需求及其寄托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宽广平台。因此要如何改变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方法,如何创作群众喜欢参加、体现自娱的文化形态,使思想教育带给人们以快乐和自信,如何让人们精神享受、身心愉悦,让群众享有丰富且快乐的文化生活,包括快乐的文艺、体育活动和休闲服务,如何保障群众文化利益,如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是当务之急。3、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文化理论是否过时20世纪末期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苏东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挫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谷、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以及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冲击和从现代到后现代思潮的大转折等等,使西方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然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苏东剧变后,非但没有冷却,反而升温起来。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更不会消亡,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同样也不可能过时,甚至消亡。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文化理论不是理论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们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创新之中,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自身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和理论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趋于完善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理论便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为基础和指导而不断趋于完善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中国宗教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密切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理论。4、中国共产党如何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和解决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世界很多地方的社会动荡,都是由宗教引起。当今世界,宗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重视宗教在我国外交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强同世界宗教的对话,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影响;同时,又要坚决抵制国际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在宗教外衣掩盖下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宗教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我国正确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文化理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理论不断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结晶,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理论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文化理论是人类宝贵的宗教文明成果。它的轨迹和踪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被发现。纵贯古今,宗教横连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教育到科学、艺术和文学,甚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宗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文化理论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思想状况下产生并发展的,是人类宗教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实现了宗教理论的质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论继承了之前宗教批判的积极方面,但同时又是对他们的超越。

作者:王焕成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理论及当代反思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98473.html

    相关专题:财务危机 中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上一篇:二甲苯生产工艺比较分析
    下一篇:谈现代轧钢生产管理新模式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