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如何吸引学生、说服学生、征服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们结合都市型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践,剖析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课程改革路径,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增强实效性。

一、都市型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高三低”: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课堂出勤率高,听课率低。据调查,农林类院校学生出勤率约为70%—80%,而听课率只为35%—45%。半成以上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乏兴趣或存有成见,“带一只耳朵来听”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院校甚至存在“带吃、带喝、带耳机”“不带笔、不带书、不带笔记”的“三带三不带”现象。有的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作专业课余的消遣或娱乐(如小憩或听笑话放松身心),有的学生则干脆把它当作负担。问题之二,成才期望值高,勤奋努力程度低。经调查发现,占相当比例的本地生源,家庭条件好,生活安逸,尽管也期望自己成才,但却不愿意付出辛劳和努力。少部分外地学生则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表现为对专业认同度低,对理论学习缺乏耐心,认识不到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不能潜下心来认真读书,而是热衷于兼职、考察、调研等短效性的事务。可以说是只想摘果,不愿种树[1]38。问题之三,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信奉度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任度低。不少学生把自由主义奉若神明,个人主义至上,不愿意有任何外在约束,更无法忍受所谓的“灌输”[2]。把享乐作为人生的目标,认为人生就在于轻松自在、潇洒快活。轻松地获取一纸文凭,拥有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过滋润的日子足已。至于为更多的人(底层劳动者)去谋利益,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也不愿意考虑的。正因如此,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不以为然,对共产主义不屑一顾,对于现实中公有制的模式也认为仅是昙花一现。

(二)“四多四少”: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教学工作量多,科研、教研投入少。多数院校,每年近五百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只能疲于代课,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思考和提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教师既无法去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也无法进行深入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更无法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最终必然阻断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影响教师的评职和定级。问题之二,老调重弹多,内容更新和深化少。受教研、科研投入少的局限,教师授课内容往往是不断重复的多、赋予时代气息的挖掘和提升的少。当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对确定的,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实践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理论的认识却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能否把学科前沿成果纳入课堂、实现讲坛和论坛的结合,能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能否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是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的大问题。问题之三,课堂灌输多,学生参与互动少。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不少教师认为课堂只能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紧张制约,大班授课方式(一般是120—200人)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受教师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专业发展趋向相对接。而新的教育理念则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自我学习”,“大学是点燃学生热情自学的地方”,教师的职能和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效率”[1]25-26。由此看来,如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是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问题之四,专业分界多,学科融合少。这个问题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瓶颈”。由于教育体制导致的专业分界,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肢解。搞哲学、教哲学的不懂经济学,哲学越搞越空、越远离现实;搞经济学、教经济学的不懂哲学,经济学越搞越没有了方向、越丢掉了“人”。正如刘奔教授所言:“哲学越搞越抽象,路子越走越窄,而经济学研究者则因为哲学素养太低,识别能力差,而很容易掉进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陷阱。”[3]照此下去,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难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也难以彰显。

二、都市型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一)重视学科研究,增强“学科自信”,以科研带动教学

着力于中国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两个“学科生长点”,即文献、文本学研究与整合性研究,抓住经典理论学习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不放松。利用首都文化资源,通过听名家讲座、参加名师读书会等形式,不断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在认真攻读《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经典著作的同时,吸收国内外的原著学习方法和新的解读思路,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涉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文本学研究成果,以开拓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学习探索中深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路在于打通哲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实现哲学和经济学的学科融合。依托这一研究思路,积极参与学科前沿问题的学术探讨与争鸣,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勇于商榷,陈述一家之言。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非单纯的抽象和思辨,而是要“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马克思语)。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和思考都市型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资本下乡、农家乐、民工荒、“农超”对接、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新型农民培育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和剖析,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应用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材料。研究和探索成果为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课程的“理论课”定位,力争打破课堂泡沫(掌故、笑话、图片、音像),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真

首先,采取“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就其重大理论发现中的重要范畴和原理给予较深入挖掘和阐释。其次,力求消除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化、肢解化的弊端,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力争做到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融合。讲唯物史观时,力求深入到经济学的学理层面;讲剩余价值论的范畴、原理时则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时,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层面出发给以阐释。如讲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深入到经济学中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层面;讲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时,提升到人们用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更多的劳动产品,以节约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讲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时,运用质变量变原理给以说明;讲资本的历史宿命时,则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下降等原理进行阐释。再次,在课堂互动学习过程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严密逻辑和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勾勒出“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的‘囚徒困境’和历史宿命”逻辑线条。在思维方法的训练上,采用情境教学、经典案例教学、比喻式教学,将旧唯物主义的“发生学”思维、唯心主义的“逻辑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思维方法进行比较,并且以人性观为典型案例,凸显马克思的现实性思维方法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领悟和享受马克思人本观的方法论意义———与其说告诉你人的本质是什么,不如说告诉你如何去认识人的本质。引领学生自觉抵制以抽象人性论为学理基础的西方“普世价值”的侵袭。通过课堂内外训练,力求在学生头脑中树起一棵“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通过这棵“理论之树”,帮助学生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明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合理定位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交集,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高度融合。

(三)坚持“以现实问题激活理论教学”的教改思路,突出都市型农林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社会革命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只有始终关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能常青;只有对现实问题发出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才能彰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透视和解答当今世界中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危机问题、城乡贫富差距问题、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问题、农民合作社发展问题等,以此来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和当代价值。当然,理论关注现实,不是让理论臣服于案例从而使理论被肢解和碎片化,而是让案例服务于理论阐释。具体做法是:在每个专题讲授前推出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几个现实问题(现实焦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等)。现实问题的选择,力求突出农林特色。如在劳动价值论专题中推出这样的问题:天然林没有经过人类的栽培,其林材进入市场后价格并不比人造林低,这是不是说明劳动价值论不成立?通过典型问题的推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四)不断创新和完善“启发式”教学方法,努力践行“温故知新”的方法

一是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乃教育之本。著名哲学家朱光潜说过:“教育”一词在西方为education,是从拉丁动词educare来的,educare原意是“抽出”,所谓“抽出”就是启发[4]。针对都市型农林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为了提升教学吸引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在对一些重要的范畴或原理讲解时,常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是,先针对学生的身边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如你将来与用人单位(民企、外企)签订合同时,5000元工资约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随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是文凭、学历,有的认为是能力,有的认为是对企业的贡献,有的认为是市场行情,还有的认为是基本生活需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收拢、点评,顺势推出经济学原理———“劳动力价值”理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也会提出“伪”问题,让学生给予辨别和解答。如国庆长假农家乐休闲旅游期间,蓝天金野,你看到农民正在田间收割谷物,在那美妙的一瞬间,你按下了相机快门。请问,那一瞬间,农民是在进行“具体劳动”还是在进行“抽象劳动”?有回答“具体劳动”的,也有回答“抽象劳动”的,还有认为两者兼备的。这样的问题,浅显易答,便于学生参与,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学生语)。二是努力践行“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累薄弱的状况,为了突出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大学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教师在讲授与中学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实践、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前,要求学生调动大脑知识库,对原有相关知识进行回顾,鼓励并奖励学生积极主动回答。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较深入的挖掘和系统化的阐释,以便于学生对知识有明确的分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同时也回应了一些学生以“课程内容与高中重复”作为不认真听课的搪塞性的借口。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一是通过抓考核、考试环节带动日常教学管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严格学生考勤员考勤制度、巧(“温而厉”)整课堂秩序,对平时成绩进行严格的量化管理;期末考试安排上,既考虑所在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又坚持原则“不放水”“不迎合”,力争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不断探索适合农林院校学生特点的考试模式,总评成绩=学习心得(10%)+调研报告或研究性论文(15%)+课堂表现或网络学习(10%)+期末闭卷考试(65%)。这种改革措施,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系统把握,又有利于积极上进的好学生脱颖而出;既能促进课程教改力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二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坚持和完善“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教学环节体系。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课中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学习和调查报告交流,有时组织精干的课堂辩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到理性认识;课后引导学生把理论课学习与专业实践、志愿者活动相结合,指导学生创办学生社团,如北京农学院第一个校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红枫园地”,身体力行指导学生进行社团活动,实现“增强(马克思主义)现实解释力,提升(社会主义)思想竞争力”的宗旨。社团活动得到学校社联的认可,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社团。通过这些活动,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分析、思考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方法。总之,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凸显的国内环境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袭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身处思想理论交锋“前沿阵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唯有注重并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增强学科自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求解决路径,才有可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不辱使命。

作者:牛变秀 张存刚 王致知 单位:北京农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路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95607.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包头医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怎么样


    上一篇:谈班主任怎样关爱留守儿童
    下一篇:刍议语言和言语的二元对立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