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的头脑,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又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又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因此,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作用就必须中国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建设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学说,理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理解、认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普遍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被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1]但将这一思想武器真正转化为中国特社会社会主义现实力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重要的途径。
二、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宣传普及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称普及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不仅仅局限于形式的上知道,而是内容上的理解,并自觉的用其来指导自身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宣传形式、宣传手段、宣传方法的多样化。首先,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如: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其次,利用党校培训、理论研讨班、在职学习等,根据不同学习群体文化素质、认知水平、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再次,重视对未成年人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的渗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每个人心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马克思大众化领域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队伍,能够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等,以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方式为群众深入浅出的讲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2]
(三)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机制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机制,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稳健、有序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任务及社会系统工程,建立长效的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制度保障。首先,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明确领导职责任务,分工到位,让领导在思想上,工作实践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推动理论成果的创新和传播。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就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充分融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到通体部署,随时调整。
作者:杨贺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