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籍原本是指印刷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现代社会,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首先要满足阅读功能,但是仅仅满足阅读功能还不够,人们还需要更美的书籍,更有品位的书籍。从书籍的“读”“品”“味”三方面来谈书籍与书籍设计,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书籍设计;读;品;味
书籍原本是指印刷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的著作物,它起着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书籍在书写方式、使用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好的书籍如良师益友,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我们常说,写一本好书难,其中要倾注作者无数艰辛和情感,就如《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苦心数载创作的产物,其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才有了这本巨著。好书难求,设计一本好书也难。设计一本好书,既要弄懂作者的心思,又要明白读者的心理,既不能设计得过分夸张,喧宾夺主,又不能晦声晦涩,平淡无奇,其中“度”的把握可谓关键,要找到书籍内容与读者的契合点,要适宜的把书籍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并且达到艺编辑:宋国栋作者简介:韩雪梅,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术的表现高度,实属不易。书籍设计是对书籍的装帧、开本、封面、内页、字体、版面、插图、色彩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及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设计,是书籍形式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是作者、设计师、出版社编辑等来共同打造的系统工程,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和作者、插图师、出版社的编辑共同讨论,书籍设计人员需要达成理念上的共识,又需从自身专业出发进行书籍的可行性探讨,书籍才能最终实现。现今,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书籍市场中,如何才能算得上一本好书?我觉得一本书如果能从读、品、味三字上下功夫,能让书籍做到一读、二品、三味,可谓不俗。好比人之于茶,不讲究的人喝茶为饮,解渴而已,再往上为品,不单单是喝茶,还要闻其香、品其味,更甚者品过之后还要回味茶中无穷滋味,还能从中体味文化,悟出哲理,感悟人生。
所谓书籍的“读”,是从书籍最本质的功能出发,满足阅读。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比如说古籍的复制,不能动文本,要完全原汁原味。第二种叫商品书,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不计成本,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无论什么书,最终目的是要人去阅读的,要实现阅读功能,首先要从书籍的内容出发。书籍的内容必须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的功能,是唤起阅读的前提。书籍设计如何更好地实现书籍的阅读功能呢?第一,要考虑书籍的类型和阅读的受众。以书籍的类别为例,比如文学类的书籍一般文字较多,以阅读文字为主,所以设计上要求典雅自然,行距合理,排列恰当,一目了然,并且适合长时间翻阅;设计类书籍图片较多,所以要求印刷精美,富有变化,个性突出;理科类书籍,要求表述准确,传达清晰,图表严谨,排列整齐,井井有条;科普类书籍一般内容深奥,不易理解,所以设计时要求配上插图,表述清楚,深入浅出。第二,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设计上需要加以区分。比如按年龄划分,不同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同,老年人视力下降,心理成熟,书籍设计时不能一味寻求设计感,采用小字号固然美观,但是老年人阅读时会非常吃力,所以设计时应该字号大一些,排列整齐一些,变化相对少一些,设计沉稳一些,适合老年人阅读。青少年视力良好,思维活跃,则书籍设计时可以字号小一些,排列富于变化,设计相对活泼。如果一本书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即使再过华丽,那也只是虚有其表,不能算成功。第三,要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注意翻阅的连续性和流畅性。书籍的布局安排、开本、纸张的质地等都是在设计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上要注意章法。总的来说,好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实现阅读功能,使读者读得更“容易”,更舒服。三但是,书籍设计光满足阅读功能还不够,阅读只是书籍的基本功能,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读者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满足了阅读之后,读者还需要更耐看的书籍,更精美的书籍,更有味道的书籍,所以书籍的设计美感也十分重要。一本设计得好的书,能从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方面带给读者立体的、多重的美感和享受,能让读者读书之余,还能品书。品书,就如我们品尝美食,是品位书籍阅读的整个过程。好的书籍设计能够通过文字、图画、符号、色彩、材质、触感使观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美妙体验,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一些优秀的书籍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巧用,别具一格,让我们真正能够“品”书。例如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如图1),书名“不裁”有“不才”之谐音,也有不加修饰之意。名为“不裁”,实则是想让读者边看边裁,可以想象,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种裁开的期待,像打开礼物的前一刻,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许,这种短暂的等待,比起随手可翻、随处可读的文字多了一份阅读审美过程,裁开后,或惊喜,或抱怨,尚有余味。设计师在书的前环衬设计了一张书签,可随手撕开作裁纸刀用,又不会伤了手。封面用灰色的纸张,印上书名“不裁”二字,字号不大,颜色素雅,书名上用缝纫机随意的走上一道线,每一本都不一样。设计用材质朴,版式简洁,以毛边本的形态装订,当读者读完全书后,书边由手工裁开,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那种参差不齐的瑕疵给人一种残缺美的视觉享受。由于手工裁开的偶然性,每本书的毛边都不尽相同,所以,可以说每本书对于读者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比那种印刷得千篇一律的图书又多了一份独特。儿童绘本是儿童书籍的重要创作形式之一,优秀的儿童绘本除了内容适合孩子阅读外,还可以通过色彩和图案带给孩子美好的感受,产生联想,启迪智慧,引领心灵。《红气球不见了》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儿童绘本。书籍设计紧紧围绕红气球这一主线,整本书只有黑、白、红三色,在黑白的衬托下,红色显得那么耀眼、可爱、温暖,通过红色的图形串联始终,也通过红色燃起了孩子心中的希望,孩子们会随着书中主人公一起经历期待、失望、勇敢、坚持到最后收获友情的过程。阅读此书,能够感觉到设计者的用心,感受到色彩和图形语言在书籍中的魅力。
味是体味、回味。好的书籍看过之后,尚有余味。在书籍设计中,设计者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书籍与读者对话,相比《不裁》,朱赢椿的《蚁呓》《蜗牛慢吞吞》《虫子旁》则是要传达一种理念。《蚁呓》《蜗牛慢吞吞》《虫子旁》都是写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以及它们卑微的一生。它们的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作者希望告诉人们生活可以放慢脚步,除了往前看,也可以稍作停留,注意自己脚下的东西。读书的时候也要慢,“才能感受到那种蜗牛的优雅”。《空度》这本书,要传达的也是“慢生活”的理念,“慢,不是懈怠、懒惰、消极,而是让日常生活与内心不断地碰撞。哪怕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里,能有一天,忘掉时间,忘掉烦恼,和真正的自己好好相处,都好。”在书籍设计中,设计者的修养、态度、理念一直在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通过设计师的加工与装帧,使书产生灵性,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进行情感的对话。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在喧嚣之余,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国内一些优秀的书籍还非常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不断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书籍设计之中。比如荣获德国莱比锡“2004世界最佳图书设计评奖”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书就是一本融合了传统装帧方式和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整本书借鉴了中国古书的装订和排版形式,采用传统线装,自右向左打开。书籍中竖排的版式、线装的书脊、柔软的纸张、油墨的清香无一不透着“书卷气”。除了传统的装帧方式,整本书还结合了外壳烫金,凹版印刷字体等比较流行的现代工艺和现代纸张材料,可谓中西合璧,古为今用,各个部分设计得恰到好处,装帧精美,于细微处见惊雷。另外还有《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书籍全面介绍和展示了曹氏风筝和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的珍贵史料,本身具有极高的学术、文化、历史价值。除此之外,图书的装帧艺术也引人注目,整本书的书籍设计理念新颖、独特,装帧形式古朴、典雅,采用了线装的装订方式,中文楷体字体,内文竖排,与古代书写格式一致,并穿插了虚线与风筝图片结合装饰,表现出放飞的感觉,整书设计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艺术美,值得称道。“书卷气”作为一种文化精神,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也只有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装帧设计,才能够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书籍设计在葆有中国传统装帧艺术浓厚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在探寻中国图书装帧艺术的现代化道路,使读者在阅读之余,还能品位到传统的文化,获取视觉和心理的双重愉悦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一本设计得好的书,除了怡情和长才,还能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冯骥才先生认为:“一个书籍装帧家绝不止为书包装,他们从事的是一种独立而尊贵的艺术,他们……用美来升华书籍的生命。”书籍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文明的象征,希望在装帧设计上不断提升,涌现越来越多有品味的好书。
参考文献:
[1]易莎.中国书籍设计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与重构[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张霞.儿童绘本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刘薇.浅谈书籍设计对书籍内容的气氛渲染[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2-154.
[4]潘珍珍.现代书籍设计的材美与工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75-178.
作者: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