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观设计中,非语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以前对语言直观的解读,到现在的将它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手段,更甚之将其理解成与生活的对话方式,而现今这样的交流手段早已不再鲜见。我们在认识非语言重要性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将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的非语言中,而这样趣味的非语言也让身边的景观变得加更生动和灵活,成为一种有寓意的新环境指向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语言导向;符号意义;信息与交流
1非语言的说明性
传播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通常而言,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书写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两大类,主要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等等。可见,非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交流媒介功能。这样的功能在景观设计中也显得也格外有趣,不同的设计者通过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人们抒发各自的理念,表达对设计和生活的看法,甚至与观赏者进行交流,将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设计灵感感性地向人们剖露。就正如著名设计师王澍的设计,他所设计的象山校区很好地诠释了他所想表达的“差异性”主题。他表现的差异性展示类似于自然中生长的林子和人工播种或飞机撒种培育的林子有所不同一样,自然的气息在和学院氛围的交汇中也发生着化学反应。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性和奇遇般的碰撞,我们才能体验学院氛围中一些这样的有意思的部分。象山校区设计主的题是取自他在飞来峰所见之景及所感受到的山、水、峰、意,具体到景观丛林,又抽象到弥漫的气息。他将自然形态和教学主题充分融合。例如,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区教学楼上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窗洞,窗本是沟通室内外的桥梁,风声透过形状不等的窗洞与室外的枯山假石呼应出如“大音稀声”一般的回响。将微弱的风声化作强大的流动,自然的声音随意地流淌在校园。我们仅需静静聆听,便可沉浸其中。可见,设计师通过非语言可让观者感受到设计的本质、文化、与内涵,并用其充当和观者交流沟通的桥梁。在景观设计中,相对于生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告示那种反复重复和强调性的提示,非语言符号所起到的解释说明的作用更有趣味。非语言这样无形的引导方式更能给人一种轻松的观感。
2非语言的特性传递
过去,景观多数存在于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囿,而现代景观主体却有着更为普遍的受众群体。在设计和规划中,设计师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也是做了更多的考虑。此时,人们也注意到了景观设计具有其特有的地理或人文属性。无论是地域分类、人群分类、主题分类,还是不同的风土或人文,都在用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大家传输着属于它们的特征。显而易见的,就比如在地域上的分类,也就是根据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主要以地域为基础,以人文为主线,因此形成了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的符号语言。这样的语言符号在设计中同样起到了明确的标识作用:徽派建筑中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小桥流水,就是徽文化不可替代的非语言符号;而在中国陕北地区,其典型地域建筑是穴居,例如窑洞,房屋主要基于黄土高原厚实的土层之上,黄土地也孕育出陕北地域冬暖夏凉并不破坏环境的代表建筑。不同的文化蕴藏着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也弥漫着不同的风格特质。在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历史中,各类朝代、各式纹样、建筑和习俗都在他们的时间轴上标识出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以不同的地方特色建筑、纹样、图腾等不同的非语言,在向我们讲述着属于这个地域的人文特质。
3非语言的引导性
设计师还可通过各种手段对环境空间进行一定的指引,诸如游园道路的宽窄等。一般认为,宽敞的道路有着更强的指示和导向的作用,它似乎是在用无声的非语言去告知游人顺着宽敞的大路去游览景区的风景。相比之下,狭窄的园路则更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别样感受,如果想远离人群,独享山水,幽静的小路则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也给予了我们在理上更多的自由和方便。宽窄、规格不同的园路在结构复杂的园林中穿梭,但如果规划正确,就算没有指示栏这样的书面告示也不会令人心慌。或许这在常人看来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却也体现着规划设计中非语言无声的引导作用。撇开这些,非语言在景观中的用法也可以是很具体的,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就将其运用得十分得当。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致和内涵,藏于露、开敞与封闭等手法仿佛都铺垫了设计者的思维,随着铺设的园路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景致之中。例如,传统游廊在古典园林中是十分常见的元素,但除了具有装饰性和休闲性,也具有非常强的方向性,就好似无声地在指向远处的风景。苏州畅园的主要厅堂留云山房是位于园子后部的,入园后,先过桐华书屋,再经曲折游廊把人引入留云山房。曲折的游廊不仅仅是为主景的铺垫,更是应道通往景点的指示标。著名的典范还有颐和园长廊,颐和园的入口位于东部,但主要景点却在万寿山前,两者相距的距离过远,但设计师在万寿山前设置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廊,从而成功地把人引导到了园区的主要景区处。除此之外,触觉嗅觉听觉上设计者也可以去做非语言指引。例如花海的香氛或是流水声,都可以作为非语言去引导人群,引起游人的注意。这样的手法不但可以作为加强、提示的功能非语音,还可以弱化、抵消书面指示语言文字的繁缛。自然语言可归入推理符号,而非语言则属于表象符号,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4总结
社会一直在飞速发展,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但非语言符号的交流辅助功能却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这种比语言符号更生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在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中,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一不让非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景观拥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在景观设计中,其作用是用其特有的表达形式给游园之人做语言和身心的交流。而游人也通常会无意识地按照设计者的非语言引导进行游览或,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设计者的用意。这不仅使景观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非语言就像是景观设计者设计概念的解说系统,在与游人进行着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关孜慧.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7).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韩立,译.民族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鸭绿江月刊,2014.
[5]任慧娟.民族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张燕.中国民族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2).
[7]邹华韬.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特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
[8]施琼.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的表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作者:程诗宇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