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塑造受到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虚拟社区的组织与参与者都脱离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而匿名,随意性较强,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如诚信、责任等意识逐渐流失。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又拉大了现实距离,成员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无法得到很好满足,容易产生孤独倾向[4],不能在真实生活中找准位置,不少人因此变得冷漠甚至逃避现实。
2虚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与诟病,但我们不得不接纳虚拟社区客观存在的事实。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虚拟社区也同样如此。只要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便可以扭转局面,充分发挥其优势力量。
2.1转变观念,提高虚拟社区文化的认识
当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努力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以科技、文化、体育等为载体的系列活动,如学生寝室文化节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虚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则鲜有成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虚拟社区的育人阵地作用,思维还禁锢在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上,即以教育者为主导,有目的地选取部分信息加以传授,而被教育者则处于被动接收地位。长期以来,这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并富有成效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灌输”教育逐渐向辨识教育过渡。尤其当今信息多元化、开放化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知识来源于网络社会而非校园,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明显变革,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文化传播的权威中心,说教式方法已不再高效发挥作用。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实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与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2.2创新方法,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虚拟社区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彼此对等的成员关系,每个成员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对等只是相对和暂时的,一些信息新颖、反应敏捷、技巧娴熟的成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往往能够决定和控制话题的方向与深度[2]。因此,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把握规律、抓住契机,再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作为载体。目前,各高校都有关于社区建设的专门网站,但大多仍属于说教性质,未能很好的融入学生群体,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要想让学生长久驻足和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必须采取措施投其所好,吸引他们的注意。一是增强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介的基本特征之一[5],同时也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采取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启发与沟通,在热烈的氛围中主动接受了知识与教育,升华了情感,例如社区制度的学习、爱国情怀的激发等。二是加强归属感。尽管网络社会具备有传统社会实体的功能,但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区域社会。虚拟社区中人们由于相似的兴趣或爱好而形成群聚效应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以班级、寝室为组织形态的现实生活。因此加强归属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如通过开展校史校情介绍、成功校友访谈等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习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才荣校的积极性。三是注重个性化。这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学生也大多富有个性,因此虚拟社区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尤其是对少数观念偏执的学生,必须因势利导,再辅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3优化组织,架构精锐的文化建设队伍
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存在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欠缺等诸多问题。要使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教育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团组织建设,配备精良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协助开展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借助网络媒体对教育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在虚拟社区环境中的主体意识[5]。其次,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力量,如自律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在知识与观念上具备青年学生的共性,彼此容易达成共识。但又有别于普通学生,是广大学生中的代表,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因此,合理利用学生自治组织,积极推进先进文化进虚拟社区,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精神生活,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
3虚拟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同现实社区一样,虚拟社区的控制也不可能仅靠一种手段就达到效果,必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为主体,再辅以宣传、教育等舆论导向,即采取管理、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方能实现对网络空间社会的综合控制。
3.1注重法律法规宣传
法律保障是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为净化空间,确保安全有序的网络秩序,必须加强虚拟社区成员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当前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领域已建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在内三级法律政策体系。该体系从法律高度对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约束,利用相关法规政策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Internet安全。尤其是《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系统的总结了网络违法犯罪的典型行为,对于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持公共管理秩序,保护公民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2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必须全面提升人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已成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加强社区内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主旋律文化成为虚拟社区的主导文化,在长期不断的熏陶中升华学生情感道德自律意识,使其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操守,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二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信息鉴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的传播,善于对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要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全面增强其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从而自我构筑一道信息安全的防火墙[6]。
3.3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虚拟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撑,安全有序的虚拟环境离不开掌握有先进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理论,具有集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网络技术工作者。一是维护系统自身的安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优化系统配置,弥补安全漏洞,预防来自病毒、黑客等外界攻击,迅速排除故障和安全隐患,保障运行稳定。二是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实时捕捉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对那些反动、有害、不健康的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堵截、筛选或删除,对恶意煽动,企图挑起事端等行为查明身份,及时纠正或举报。
4结语
虚拟社区的普及给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社区与外部现实环境并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延续和再现,虚拟社区不可能完全替代现实社区,必须坚持现实、虚拟两手抓的做法,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只有全面了解社区文化的规律,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找准虚拟与现实的最佳平衡点,才能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深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付国瑜 张雪梅 傅玲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