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教师教学观念,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的课程要求下的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传统的教育一直是按部就班的实行着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必须得到优化。教师应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1],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教师要配合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调节课堂气氛、解答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并指正所犯的错误,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转变,根据不同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优化。当然,在教师教学观念的优化下,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也要相应的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应注意化学实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对学生的作用,不能由于课堂时间不充足或者由于自身没有准备就绪,而忽略了动手实验这一重要环节,不能剥夺学生动手操作的权利,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环节中去[2]。在多媒体化的教学设计中,对于化学实验,教师不能只在多媒体上通过视频快速播放、演示而代替课堂动手实验,因为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做到多动手,多实验,多观察。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要想实现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亲手做实验,分组这一方式就要用到,分组就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参与进来。实验课的开始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转变,主动权放在了学生手中。学校应该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实验课,这样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才会更多。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只有参与、思考后,对知识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不时地走动,观察每一学生的实验情况,观察学生的操作得当与否,步骤规不规范。在实验中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应积极鼓励,当同学提出问题时要及时解答,通过实验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教师相应的要提出实验分析,提醒学生重视实验中物体的反应与现象变化,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动脑思考、探究。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改变实验设计、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教材中列出的化学实验大多数显得差强人意,例如,有的实验在同学和教师的示范中,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反应不强烈、有刺激气味、有毒气味喷出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鉴于安全健康的考虑,本文相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和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开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于是将用到的实验的器材搬到桌面上,在课堂上有成立实验小组让学生们自由探究,例如: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衣服上污渍的处理,收集一些电池中的锌、铜、铁石墨等化学元素,之后观看它们的之间发生的化学现象,并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比较从而学到相应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学习热情,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实验设计改变的同时,也有利于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化被动为主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记忆加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实验的重视,因为近年来高考考题中多次出现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讲实验课时要认真准备,上课前不但要备好当天要讲的课,同时还应该对化学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变化等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确定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准备好实验中用到的器材、设备、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等。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演示实验时提醒学生善于观察,做实验时让看不清现象的同学上台观察。同时,教师也应走动起来,将发生变化的试管让学生观察,这样也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和观察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应及时提示、引导学生,提问学生现象发生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作者:翁育清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