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目迅猛增长,大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学生管理,提高高校大学生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当今高校大学生大都是90后,这是一个素质较高、充满活力与创新性的大学生群体。以往那种“以制度为纲”、“以学习为中心”、“以考勤为准绳”的纯粹刚性管理模式,注重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难以适应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也难以适应现代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要求。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多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多独生子女,容易安逸享乐,缺乏受挫能力;在群居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易与人发生矛盾,自我调适能力差,情感上容易走极端。因此,简单的刚性制度约束与管理行为是学生不愿意接受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沟通和说服教育,通过情感的共通让学生敞开心扉,达到教育目的。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树人”的行为,其管理必须是从根本上、潜移默化形成的,符合管理效果的长期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日益严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双重压力。加之网络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的增强,学生在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网络环境方面缺乏辨识度,容易走向沉溺网络的误区;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问题学生也随之增多。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心理问题导致的一些异常行为,单纯刚性的“惩罚”机制则加剧了事态的严峻和学生的心理排斥,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柔性管理”及其特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境,引起了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前凭借制度约束、奖惩规定和层级分明的刚性管理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工作者倾向于柔性管理模式。那么,何为柔性管理呢?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讲,柔性管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非硬性的工作方式,在大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管理,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工作方式。[1]具体说来:“柔性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人”就是被管理者。“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提倡通过尊重、理解、温暖、体贴被管理者等方式,让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主体教育班会,不应该只是传统的老师说教的方式,而应该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围绕主体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讨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共建,逐渐让他们形成责任意识,激发他们行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本性。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生管理相关决策和制度的认可和接受度,让学生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达到自我管理和负责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还要注意摈弃传统“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大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
2.加强情感投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经历复杂的社会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以情感教育为主,建立情感互动为手段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教育、激励、引导等方式管理学生,可以很好地解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防线,使信息的沟通更为顺畅,被管理者也更容易接受。现在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家庭不和睦、学习有困难导致的精神压力过大;恋爱问题导致的情绪异常以及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导致的性格孤僻。以上问题,大多私密性较强,因此学生一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当学生出现异常表现时,如果简单强制性通过打压、通报和责骂的方式处理,往往会将学生的情绪推向极端,甚至有可能酿成悲剧。而通过情感沟通和谈心谈话的方式,则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并在管理者的说服教育和帮助下,主动接受转变,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青年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社会经验和性格特征不同,个性差异较大,这就要求管理者要针对呈现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分别开展心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硬性要求。被动接受管理,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接受,心理上不接受就会在行动上懈怠和被动,管理的工作难度就会加大。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进行管理,则会大大提高工作成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还要进行规则突破,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行制定一些他们易于接受的,愿意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自我检视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客观环境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加强对学生心理环境的动态管理,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与体会,并且要注意设计好学生的团体活动环境,让其对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影响,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柔性管理的原则
1.肯定教育为主,否定教育为辅。赞美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大学生自尊心强,很在乎周围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的表现和行为得到认可,从而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会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树立自信心,然后再通过开导和沟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主动改进自认为不足的方面,以求得到更大的肯定和认可。比起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肯定和赞美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潜在的斗志和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赞美和肯定应尽量在公开场合进行,这样一方面会在其他同学面前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可形成监督机制,逼迫起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我管理。
2.内在教育为主,外在管理为辅。对大学生的管理一般分为外在管理和内在管理两种,外在管理主要通过校纪校规等刚性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管理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如果学生自身意识不到这些制度的重要性,就会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被动接受管理。管理越严苛,学生越排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内在管理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要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调动他们自觉的行为。同时内在管理注重说服和沟通,加强情感投入和激励。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主动倾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外在管理是通过内在管理起作用的。
3.身教为主,言传为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面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对于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被灌输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付诸于行动,关键还在于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恪守职业道德的态度,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管理者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影响、感化学生,从而让学生从心理认同并喜欢爱戴老师。起到榜样示范教育的作用,引起情感共鸣,触动学生内心。
四、柔性管理中注意的问题
柔性管理,因为其人性化管理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但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重学生在管理中的参与性。在柔性管理模式中,要将学生放在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管理中的主人,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参与班级学风、班风的建设,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要每位同学管理好了自己,形成合力,班级的管理将不成问题;同时,学生在参与管理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将驱使他积极行动,将个人目标与班级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共同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管理中重视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通过激励的方式,将这种习惯内化为自觉。只有形成自觉管理自己的意识,才能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行动。大学生身心尚处在发展期,可塑性强。大学时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以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注意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在进行柔性管理的时候,要注意用刚性管理作为补充,以预防因为管理的过于松散而导致的团体目标无法完成的状况。只有在管理中结合具体的管理案例,灵活地选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具体手段,才能完成管理目标,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3]实施柔性管理,将学生的创新性、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制度管理作为约束,才能真正做到“以柔化刚,刚柔并济。”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今天,对高校大学生的柔性管理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也更接近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并在积极探索柔性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小静 单位: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