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高校化学化工专业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回顾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高校无机化学教科书主要采用译著或国外原版教材。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短暂繁荣期。现在高校广泛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源于我国在1977-1990年间编写的4部教材。2000年之后,虽然无机化学教材品种数明显增多,但精品较少。未来的无机化学教材编写应当考虑基础无机化学与中级无机化学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及加强教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关键词: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新形态教材;教材建设

1、新中国成立前

晚清时期,包括化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始系统地传入我国,并在一些新式学堂得以传授,所用教材自然以译著为主。如京师同文馆所用教材,先是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1868年主编的《化学入门》,后是1873年同文馆化学专任教习、法国人毕利干翻译的《化学指南》,这2部著作以无机化学知识为主,但也包含部分有机化学内容[1]。同时期由江南制造局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化学鉴原》(1871年)及《化学鉴原补篇》(1879年),内容只是无机化学,也被许多新式学堂采用为教材[2-3]。1910年,京师大学堂格致科设立化学门,视为我国正规高等化学教育之开端。随着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尝试自编或编译适合我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的教材。如北京大学俞同奎亲自编写和组织编写的包括《无机化学》在内的一批大学化学教材(1914年)[4],李乔苹编写的我国第1部“适合于高中以上学生参考之用”的白话文无机化学教科书《无机化学通论》(1936年)[5],东吴大学严志弦(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于复旦大学)翻译的《谈明普通化学》(1937年)、《无机化学原理》(1941年)和上海大同大学曹惠群编译的《化学原理》(1947年)[6]。但这些教材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许多大学化学系在这一时期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条件者还用英文讲授。例如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化学系使用的教材为Mcpherson&Hendeson:ACourseinGen-eralChemistry(3rdedition),北京大学化学系使用的教材为Brinkley:PrinciplesofGeneralChemistry[7];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使用的教材为Deming:GeneralChemistry[8]。

2、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爆发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复制苏联模式。高等教育部提出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作为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有2部译作对我国当时的无机化学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一部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殷恭宽等翻译的格林卡著《普通化学》,另一部是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3校无机化学教研组翻译的涅克拉索夫著《普通化学教程》。前者主要适用于非化学类专业,后者主要适用于化学类专业[9]。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材稿件的日益增多,1954年,我国专门负责高校教学用书和编辑的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政务院批准成立。时隔不久的1956年,高等教育部提出:“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中国高等学校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自此,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开始有计划、系统地、全面地开展起来,高校教学用书长期依赖外文原版书、外文译作的局面开始扭转。1958年,由南京大学戴安邦担任主编,山东大学尹敬执(后调至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复旦大学严志弦、北京大学张青莲参与编写的《无机化学教程》问世,全书分上、下2册,共32章84万字。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叙述详尽,在周期系及物质结构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化学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各校纷纷采用[10]。这部教材对我国的无机化学教学影响非常深远,现在无机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术语的叫法、提法都是沿袭自这本书。1961年,教育部组织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等校在部分学校自编讲义和相关参考书的基础上,突击选编出了一套《无机化学》(上、下册)作为工科院校无机化学通用教材,以解燃眉之急[11]。1964年,戴安邦等编写的《无机化学教程》再版。与第1版相比,主要有2方面的改动。首先是基于当时的中学化学及大学后续相关课程教学水平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有较大提高,因此删去了与中学化学和后续课程(分析化学)重复较多的部分,内容精简后全书由32章压缩为28章[12]。从这部教材的目录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表1)在《无机化学教程》再版前后的1964年春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党内外人士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缩短学制,减少课程门数,减轻学生负担。在此思想指导下,尹敬执和南开大学申泮文(当时在太原援建山西大学化学系)于1965年编写了一部《无机化学简明教程》(上、下册),该书很好地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全书只有32万字[13]。严志弦也于1965年编著了一部包含定性分析内容的《无机化学》(上、下册),该书探索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2门课程合并的经验,也有一定的特点[10]。随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教材建设工作被迫中断。

3、20世纪70—80年代

10年动乱结束后的1977年,教育部分别在北戴河和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理科教材座谈会和工科基础课程教材座谈会,制定了理科和工科基础课程教材编写计划和规划草案,教材建设工作逐步恢复正常。自此至1990年,在教育部1978—1980、1981—1985和1986—1990的3轮教材出版规划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教材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这其中有4部教材可作为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无机化学教材建设水平的代表作(表2)

3.1《无机化学》编写组编《无机化学》

这部教材于1977年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和武汉大学8所院校协作分工编写。先由武汉大学主持召开教材编写大纲讨论会,制定编写大纲,组建教材编写小组。3个月后的10月下旬在武昌召开了有21所院校参加的初稿审定会,确定由尹敬执、申泮文、李培森(武汉大学)和曹锡章(吉林大学)4人统稿,由尹敬执和申泮文最终定稿[13-14]。这部教材1978年问世,分上、下2册,共20章50万字左右。它是我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综合性大学投入使用的第1部化学基础课程教科书。这部教材在1983年出版第2版时,署名不再冠以“《无机化学》编写组”,而是改为现在熟知的“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参加第2版编写工作的有吉林大学曹锡章、杜尧国和武汉大学张畹蕙等。1994年出版的第3版由曹锡章主持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吉林大学宋天佑和王杏乔。上、下2册共24章95万字,内容与第1版相比有了很大的扩充。这部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部分讲解较深,注重探讨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

3.2大连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

1977年11月,“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化学课程教材编写会议”在杭州召开,制定了工科无机化学教材编写大纲。受教育部委托,由大连工学院袁万钟负责,根据大纲编写一部适合工科院校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这部教材经北京工业学院、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审读后于1978年3月问世,全书共16章,其中基础理论部分9章,元素化学部分7章。它是我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工科院校投入使用的第一部化学基础课程教科书。此后,该书在1982年、1990年和2001年陆续修订出版了第2、第3和第4版。其中,第4版与前几版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如在章节框架方面所做的改动有:物质的状态和变化一章分为2章;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单独分章;p区元素调整为3章。还引入了“化学视野”小材料,供学生选读,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这部教材第1至第4版一直由袁万钟担任主编,2006年出版的第5版由大连理工大学辛剑、孟长功担任主编。第5版全书共18章83万字,它在很好地保持了第4版的风格和特色外,对部分篇章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全书的结构更加严谨,叙述更富条理性。

3.3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

1979年,根据教育部下达的高等师范院校教材编写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3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了我国第1部高师无机化学教材的编写任务。这部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东北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审。同年12月,在南京师范学院召开了初稿审查会,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74所院校参加了此次会议[15]。1981年,该书第1版分上、下2册正式出版。该教材随后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修订出版了第2版和第3版。现在广泛使用的第4版是在2002年出版的,这一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庆担任主编,其与前几版的主要区别有:(1)全书分为6篇,第1-3篇为原理基础。同前几版相比,物质结构基础前移并加强,四大平衡后移,热力学和动力学居中。(2)元素化学由第4篇非金属和第5篇金属组成。非金属篇按族分章,金属篇按区分章,d区的轻、重金属分成2章。这样的安排使得非金属和p区元素统一了起来,对金属元素中的重点元素和只需概述的元素作了很好的划分,主次明显,从而可以达到节省课时的目的。同时,元素化学部分增加了许多实用性知识,以引发读者兴趣。(3)第6篇为无机化学选论,属选讲内容,也可放到高年级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中讲授。该书第4版较好地实现了编者“推陈出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富于弹性、留有余地、易教好学、适用面宽”的编写思想[16]。

3.4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

这一时期,在教育部直接向有关学校下达教材编写任务的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自编教材,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该教材1983年3月经高校工科无机化学教材评选会评审通过后,于1984年4月正式出版。此后于1992年、2002年和2010年先后出版了第2、第3和第4版。第1版和第2版由杨宏孝统稿、修改,杨宏孝、马福华定稿;第3版由杨宏孝主编;第4版由杨宏孝、颜秀茹主编。该教材第4版在继承前3版“系统性好、选材适当、深浅适中、逻辑性强、利于教学”等优点基础上,在教材结构、体系、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结构上全书分为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无机合成、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5个部分;体系上反应原理部分,以化学反应为主线,把热力学、动力学基础知识与化学四大平衡融为一体,整合为化学反应的质量、能量、方向、速率、限度及四大类型;在内容选材上突出应用,渗透工程意识,体现工科教材特点。知识面宽、教学适用性强是该书的一大特色。除上述4部使用量较大的无机化学教材外,这一时期还有2部“重量级”的无机化学教材问世。一是北京大学傅鹰编写的《大学普通化学》(1980至1982年),全书分上、下2册共95万字。这部教材完稿于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傅鹰去世才正式出版。该书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其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化学热力学、晶体化学等内容[17],而其他无机化学教材则几乎都是在1980年后才把这些内容陆续纳入其中的(1980年7月下旬,“全国综合大学理科无机化学教材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第二次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上统一了“在基础无机化学课程中讲授化学热力学是必要的”这一认识[18])。二是尹敬执、申泮文合编的《基础无机化学》(1980年),全书同样分上、下册共100万字。这部教材虽名为“基础”,实际定位却是知识层次稍高,以供授课教师参考,对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4、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基础上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者之间的脱节问题愈加突出[19]。与此同时,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口号的提出,人们开始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国内的高等教育问题,欧美高校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似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这种理念也因此得到国内一些人士的认可,并在一些高校得以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然带动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变化,此后新编的大一化学教材多为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平台课类教材,而不再是“专门化”色彩明显的无机化学教材。国家教委也于1994年初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助推这一类教材的编写,如北京大学华彤文、杨骏英编《普通化学原理》(1989年),华东理工大学朱裕贞主编《现代基础化学》(1998年)、西北大学史启祯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1998年)、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1999年)、申泮文主编《近代化学导论》(2001年)和复旦大学金若水等编《现代化学原理》(2003年)等。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多偏重化学基本原理的讲解,有的则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的合并;改革力度较大,有的突破了传统无机化学课程原有的框架,为无机化学教材的未来发展做了很好的探索。然而,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性的大背景下,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办学模式时至今日还仅是在少数“985”“211”高校中实行,2者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也未得明证,大部分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再加上师资的原因,使得这些平台课类教材还未得以广泛使用。

5、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教育部“十一五”万本教材规划的实施。“十一五”规划教材在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评审,有9716种教材入选,然后又在2007年进行了增补,又有2049种教材入选,从而使得“十一五”规划教材品种数超过万种,其规模之大,远超历届规划(“十五”规划教材品种数仅为2021种)。因此,许多院校纷纷自编教材,一时间无机化学教材品种激增,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为达到选优、示范的目的,教育部此后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分4次从相应时间段内已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评选出992种“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其中归属无机化学教材范畴的仅有2种,这2种教材均由吉林大学宋天佑主持编写。一是2001年宋天佑组织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3校无机化学课程一线主讲教师,在继承、发展原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3版,简称“老三版”,见前文)特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无机化学》。这部新编《无机化学》第1版为“十五”规划教材,2004年分上、下2册正式出版。2009年出版的第2版为“十一五”规划教材,2011年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2年又入选首批“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2015年出版(简称“新三版”)[20]。“新三版”在内容方面与“老三版”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重大改进:(1)很好地处理了与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后续课程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2)完善了化学动力学内容,给出了速率方程的积分表达式,讨论了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介绍了半衰期概念,详细讨论了一级反应。(3)完善了晶体场理论,用晶体场理论讨论[CuCl4]2-的正方形结构,引入Jahn-Teller效应。(4)增加了反极化作用、自由能-氧化数图、过氧链转移反应、硼桥键、酸碱溶剂体系理论以及无机化学新兴领域等内容。同时,“新三版”还配套出版了电子教案和学习辅导书,在为教学提供便利方面是“老三版”所不能及的。第2部教材是“十一五”期间宋天佑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编写的《简明无机化学》。这部教材脱胎于编者从教数十年的无机化学讲稿和电子教案,可供一般本科院校化学类专业及大部分高校近化学化工类专业使用。该书2007年出版,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2014年出版的第2版中,根据广大教师的反馈意见,总字数进一步压缩至51万字,所需教学时数60左右[21]。同时,这部教材还首次建设了专门的网站,读者登录网站,可在第一时间获取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知识点解析、无机化合物标本图片等数字化资源,极大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从上述我国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历史可以看出,一部好的、有影响力的教材的诞生,既需要教材编者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全身心的投入,更需要几代人数十年的精心培育和不断锤炼。因此可以说,优良的教学传统和合理的教学梯队既是编好教材的基础,也是打造精品的保证。

6、展望

6.1内容

无机化学教学内容通常划分为2个部分: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也可称为理论部分和描述部分。这其中,元素化学实际上是无机化学的本份,对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进行讲解,是无机化学课程有别于其他化学课程的最大不同。因此,无机化学教材和无机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和加强元素化学内容。然而,学科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无机化合物,也会催生越来越多的无机化学分支学科。及时、准确、恰当地反映这些新情况、新进展,这对有一定学时限制的大一无机化学基础课教材来说,是难以做到的。此外,随着学科的发展,用大一无机化学讲授的基本理论,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和性质进行深入解释,已显得捉襟见肘。而实施分段式教学,即在大一开设基础无机化学或化学概论,在高年级开设中级无机化学或高等无机化学,不失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多所高校已在这方面做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工作,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如北京大学项斯芬和姚光庆编《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朱文祥编《中级无机化学》、西北大学唐宗薰编《中级无机化学》、南京大学陈慧兰编《高等无机化学》等。因此,在目前基础无机化学教材已基本能满足大一无机化学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将层次更深、知识面更广的一些内容移至高年级,编写相应的中级无机化学或高等无机化学教材,应是现阶段无机化学教材建设的重点。

6.2形式

虽说教材的主要作用是传承知识,但教材的形式设计也十分重要。本世纪初得益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很多教材进行了立体化建设,配套了电子教案,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网络上获取各种资源和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从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到2011年启动的精品开放课程,再到现在的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资源研发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子教案。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把传统纸质教材与课程建设中研发的多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结合在一起,扩展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效用,应是未来教材形式设计考虑的重点。如上文提到的宋天佑编《简明无机化学》(第2版),通过建设配套的网站,所有与教材相关的数字化资源都可从网站上直接下载,教材编者也可随时更新、添加资源,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站实现了贯通,教师和学生省去了查找、索取相关资源的麻烦。在这种模式中,依然是教材编者提供内容,出版者提供载体,使用者通过载体获取内容,但不同的是载体的内涵更加广泛,知识内容的获取更加便捷。在未来,技术还将不断进步,教材如何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在服务高校师生的同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这也是教材编者和出版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7、后记

回顾我国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历史,有一个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他在1950年代参与翻译了涅克拉索夫著《普通化学教程》,1960年代编写了少学时的《无机化学简明教程》,1970年代被推荐为《无机化学》编写组编《无机化学》的2位最终定稿人之一,1980年代编写了层次更高的《基础无机化学》,21世纪初编写了探索改革型教材《近代化学导论》;2007年,年逾九旬的他出席第二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并做大会报告。他是我国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历程的见证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他就是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杨宏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吴国庆教授、吉林大学宋天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教授、北京大学王颖霞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朱仁编审、岳延陆编审的热情帮助与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江家发,陈波.化学教育,2008,29(12):72

[2]徐振亚.大学化学,2000,15(1):58-59

[3]潘吉星.中国科技史料,1984,5(1):23-38

[4]王治浩.大学化学,1986,1(3):59

[5]赵慧芝.中国科技史料,1991,12(1):17

[6]张剑.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5):50-51

[7]袁振东.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

[8]王玮.化学教育,2009,30(3):77

[9]张青莲.科学通报,1953,(6):47[10]谢高阳.化学通报,1978,41(2):44

[11]杨宏孝,颜秀茹,崔建中,等.中国大学教学,2012(9):84

[12]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等.无机化学教程.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3]申泮文.大学化学,2003,18(3):3

[14]蒋栋成.化学通报,1978,41(3):65

[15]张圣泉.化学通报,1980,43(3):64

[16]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7]华彤文.大学化学,1989,4(4):18-19

[18]陈祖福.化学教育,1980,1(5):45

[19]王根顺.复旦教育论坛,2008,6(3):10-12

[20]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无机化学.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1]宋天佑.简明无机化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鲍浩波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化学化工专业无机化学教材建设回顾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87040.html

    相关专题:长江大学学报 中国老区网


    上一篇:牟宗三中国哲学论文
    下一篇:新工艺炭黑生产装置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