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其源于人民的实践性,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清楚认知、强烈认同、并用于实践,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云南地处中国边疆,其边境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且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25个。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的差异性,对民族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通过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行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这一地区的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知行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提出一定的对策思考。
一、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行现状
通过对云南省境内来自不同市县级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及时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基于此,本文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为支撑点,着重从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践行三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
(一)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认知是人们认识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从而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只有人首先获得认知才能进行价值判断与认同。针对云南民众,问卷中设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调查发现:第一,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相对缺乏系统的了解与掌握。有83.9%了解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但仅有13.4%认为自己系统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了解程度相对提升,但在民众中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而民众系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仅占22.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与实践,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重要内容,在问卷中只有33.1%的受调查者系统的了解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第三,民众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程度存在片面性。在“您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既有认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有选择是习近平“中国梦”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理解还不够全面。
(二)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认同是认知的第二阶段,即只有在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上,才会产生认同或不认同的意识。从上述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况,可以看到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认知,但总体而言认知程度低、存在片面性。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从深层次对其进行挖掘与探讨,以更好的提出针对性的提高认同的方式。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一方面是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其相关理论的认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的认同情况”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分析中可以得到:分别有93.9%和96.6%的人选择“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6.1%和3.4%的人表示“不太认同”和“说不清”,即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但少部分民众还存在迷茫态度。另一方面,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政策、方法的信任态度,被问及“对政府发布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策、方法是否赞同与支持”时,“比较赞同”、“有时不是特别支持”的有49.7%“,不太认同”、“常常唱反调”的有1.6%,“说不清”的有4.8%,说明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策与方法存在一定的怀疑。且被问及“接触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国家政策怀疑等的负面信息时,态度是”时,近41.5%的民众认为“不认同”,还有5.9%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这一结果表明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虽然自我感觉有相对高的认同,但在具体遇到问题时还是存在较大的怀疑与不信任。
(三)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
认识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属于认识的范畴,它指导着实践,指导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引导着民众对某种观念所接受的能力以及在思想的灌溉下所作出的反应。因此,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实践时,才能真正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总结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情况有以下两点:其一,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不够。从生活中马克思理论应用程度出发,关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很自然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指导行动的人仅占33.3%,将近64%的人表示只会用一些或一般不会用。总体上说,随着云南这几年的发展,理论运用于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二,民众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的热情程度不高。从“民众入党的积极程度怎么样”,清晰地显示了民众对于参与组织,进行理论实践的不积极态度,几乎有近90%多的民众,入党不积极,采取随便的态度,甚至不愿意入党。入党是作为一个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任,是学习更多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好办法。但是,民众“随便”、“不积极”甚至“不愿意”的态度严重挫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云南地区民族实践的热情,大大降低了其践行的程度。
二、影响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行的障碍性因素
基于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认同相对持有怀疑,实践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需要从民众素养,文化差异,传播方式等多层面去分析影响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行的障碍性因素。
(一)民众素养不高,缺少理论理解
近年来,虽然云南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调查发现,在云南地区,87.7%的人在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5.9%的人是文盲,即大多数人还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总体而言,云南教育程度相对落后,民众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而也促使了人们对政治缺乏热情,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漠不关心。同时,有一部分有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民众却缺乏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过于偏向浅表的理论化,即空口大白话的理论;另一方面,内容远离实际,缺少将最新理论政策与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联系,尽是空有口号,没有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在培训手段上,存在方法陈旧,宣传力度不够、语言不合适等问题。在培训目的上,民众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都是由政府强制组织安排才去,不愿意自主、自发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二)民族观念牢固,干扰主流意识
民族观念是以某个民族的大文化为背景,从民族意识出发,用带有整个民族鲜明倾向性的态度,来阐释较为稳定的见解和主张。研究云南民众的民族观念,主要倾向于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云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向往彩云之南这块热土;云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共有25个民族,其中有15个是世居民族,除外,更有“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是全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所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多样化的民族特征,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最近20多年来,云南民族地区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更加牢固,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强烈的民族身份与民族认同感,在接触到非我族类的文化时,民族归属感油然而生,民族认同心理更加坚固。第二,少数民族价值观内涵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缺少一定的时尚特点,很难与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接轨。第三,在一些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掌握着大自然的规律,控制住人类的命运,这种朴素的生命价值理念缺乏科学依据,与现阶段的主流价值理念产生冲突。综上,这种牢固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在该地区的推行。
(三)传播方式单一,阻碍政策下达
理论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离不开必要的方式。在分析云南民众通过哪些方式获取党和国家政策信息时,调查发现,有将近54.1%的民众认为是没有途径了解当代中国最新理论和政策,而通过某些途径了解到的,有43.1%通过村民大会获知,23.6%和15.3%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发放资料和到户宣传才能知道一些相关政策,而从广播通知了解到的仅有13.8%,还有4.2%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这样的统计结果充分说明推进云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以组织传播,即政府宣传为主,不能够贴近民众的生活,且从长远来说,传播主体大大强势于受众,民众易被支配,传播方式过于狭窄。就传播方式本身来讲,以传播学为依据,有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三大分类,大众传播更是在如今信息传播领域中以影响范围广、传播时效快、复制信息便捷的特点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通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云南各地区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地理位置来说,云南境内一些地区地广人稀、生活居住相对分散,组织传播存在着极大缺陷,不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
三、将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上升为行为自觉的思考
云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薄弱地区,就是要根据该地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状况的现状和影响原因,将云南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上升为行为自觉。从以上分析,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门户,有着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云南边境地区频繁的跨国流动,不仅为国家西南地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更是在日常交往中影响着民众的心理认知,威胁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价值理念,对指导民众,尤其是西南边陲民众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云南民众必须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开始,将理论工具武装与头脑,进一步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在实践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云南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利用本民族文化,将民族特色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实践经验结合,创造一条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中国特色道路,牢固道路自信。
(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奠定认知认同实践的物质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民众整体素养偏低,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唯物主义哲学原理,这种现象绝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薄弱。云南各县区,尤以云南边境地区大多是“直过区”,即劳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滞后区域。从历史进程来讲,云南经济起步晚,基础底子薄;从地理位置来说,云南远离理论宣传核心区域,发展条件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条件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提高云南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该地区马克思主义的知行,必须首先改善云南民众生活水平,夯实认知认同实践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把“实施扶贫开发、兴边富民”等作为扶持这一地区的重要举措,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惠民措施,将他们转化为民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合民众民族心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程度
民族心理是在各种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相对云南民众而言,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定的生活条件、渊源的民族文化,深远的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朴素、感染、多样、复杂的边境民族心理得以形成。民族心理是内化到民族性格中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以本民族已有的心理认识、行为偏好、情感方式为基础,判断外界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从而作出接近本民族心理认知的选择。推进云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程度,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有针对性地破解民族心理难题,采取比中心发达省市更为灵活多样的工作策略。首先,关注云南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温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使人们平和民族心态,适应社会变革的进度,逐渐认可和支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其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民族思想,以民族化的形式宣传本地区的各项民族优惠政策。最后,建立健全有效的民族心理疏导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民众的宗教心理相融合,重视云南建立专门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渠道
任何理论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必要的手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远离沿海发达省市,交通相当不便,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还生活在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中,相应的心理、意识、观念、行为保留了传统的习惯与习俗。所以,要想创新该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必须在宣传理论时,结合多民族的现状,尊重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贴近民族生活,发挥民族特色,且以各种媒介为载体,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渠道。第一,要善于且有效使用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及其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融入更多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亲和力、吸引力。第二,要进一步改进党的组织传播能力,以多样化的方式创新政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手段,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权作用。第三,要充分发挥民族社会人际传播网络,利用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传播活动,提高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度,如进一步利用民族社会的“公共空间”和寻找村寨中有名望的老者或民族精英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第四,要在改进传统媒体的同时,增加新媒体的利用率。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等传统媒介,也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伸向各个角落,使每个受众都有机会接触的机会。
作者:戚红蕾 朱圆 杨云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专题:英语翻译 婴幼儿营养与保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