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演变
(一)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核心,对现代教育心理学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将人性的可变性作为教育基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尽管在人性的解释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强调人性是天性与习性的融合,并一致认为后天教育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其次,我国古代哲学教育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情意行。孔子、孟子对德育与智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在教授智慧的同时,注重学生德育、智育发展,其教育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强调的知情易行理念。
(二)西方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
作为西方古代哲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精神与灵魂同时具备植物性、动物性、理性三种特性,而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增强人的理性,进而表现为智慧,最终节制植物性与动物性。其次,注重人格的教育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自然原则、习惯原则以及启智原则,并将0~21岁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年龄层次不同,其教育策略也有所侧重。柏拉图则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分为理性、意志与情感三个部分,而在教育的作用下,人的灵魂能够被感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柏拉图还将体育训练与智慧养成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在发展学生智育的同时,应关注学生体能素养的培养。
(三)西方近代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性包括原始性、社会性、道德性三个方面,通过教育,人的原始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克制,而道德性则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他认为,在教育活动中要以爱为中心,使学生在爱与关怀中成长、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强调知、行、意的均衡发展。他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如园丁与花木,教师要给予学生精心的培养,并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行为能够符合道德规范。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理兼具知情意三种功能,在实施教育活动时,要重点发展学生的德育,力求达到自由、善意、完美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重程序发展,严格按照明显、联合、系统以及方法流程实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能够促进子女健全人格的发展。要尊重自由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大胆的创造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得到智慧。同时注重团体游戏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感觉、知觉发展,这是学生认识环境、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
(四)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心理学实现了崛起,其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哲学教育观点,而且将心理学建构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该科学在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后,基于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哲学教育学逐渐走向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科学,其主要受以下两种学习理论的影响。1援行为学习论。行为主义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其强调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遵循实验取向,加强客观观察与测量。在这一理论支持下,心理学家构建了动物学习实验模型,如桑代克建立的猫开门取食的实验以及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得出了学习的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两个试验均可成为条件作用。之后行为主义将这两种动物学理念总结成为完整的理念核心,并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学校教学中。191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更是成为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2援认知学习论。20世纪60年代,以桑代克动物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对自身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认为在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知识教学有所欠缺,并认为这是导致美国科学落后的重要因素,自此认知心理学兴起,并逐渐替代了行为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处于刺激条件与反应之间,是一个不能够直接观察的认知过程。之后,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以人为受试代替动物行为研究,与行为学习论相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二、教育心理学的桥梁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现代化、教育西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所谓教育科学化,主要是指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理论方法,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继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教育科学化涉及到多个层面,其中心理学思想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注重对社会的考察,关注教育的内在需求,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学制,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
(二)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限制
与教室情境有所不同,心理实验室情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受限制的,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动机更多地是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参与实验的对象,其学习是经过简化的,而事实上教室内学生的学习是多元化的,不同学科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不同,然而其学习态度与观点则是一致的。另外,学习历程与教学历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心理学家的研究力图通过对个体学习特征的分析构建学习理论,而教师教学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有既定的教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安排合理化的教学流程。
(三)学习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过渡
尽管心理学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直接应用较为困难,然而其对于教学科学化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科的教学设计往往会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特点予以教学,这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理论更加倾向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的衔接,其理论价值更多的是教育心理学层面。因此,要想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就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探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完成学习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过渡。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内容系统化
纵观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相对分散,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完善,最终将会走上融合发展。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我国现代的教育心理学吸收了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学说,并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这对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由注重学到注重教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特点与性格特点,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二)研究取向多元化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演变与发展,未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将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取向,首先为建构主义取向,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化设计,丰富教学模式,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为后现代主义取向,强调在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实施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再次为社会认知取向,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班级及学校效能,增强社会认知。另外还包括认知主义取向,强调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形成,这些取向逐渐成为研究的潮流趋势。
(三)研究目的教育化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结合当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将会呈现出教育化趋向。首先,强调理想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其次,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新时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极具应用性、情境性的学科,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艺术期刊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结合当前教育的特点,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理论机制,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李红梅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