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纪律是人们集体生活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把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比喻成一个游戏,则出现人们常说的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音乐课堂也是如此,没有最基本的课堂纪律作保证,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古人一直强调孩子要“听话”,并且早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听话”在现代教育中是一个极落后的名词,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它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实际上,“听话”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只有学生“听话”,才有良好的秩序,学生才能接受老师讲述的知识。当学生的知识、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掌握了相应的模式以后,这时老师才能转向教育学生要有个性和创造力。最初阶段一定的纪律约束正是为了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模式的掌握。
二、音乐及其学科特点与音乐课堂纪律尺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单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机械接受,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音乐新课标解读中指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所以音乐课是应该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的课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流动的艺术、是活生生的体验和感悟。试想如果在课堂中使用太多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准”去约束强制学生;或者在课堂中频繁地使用某种特殊的声音如“一二三、快坐好”“小小手、放桌上”“小眼睛、看黑板”等指令性的语言来追求“安静、整齐、有序”的课堂纪律,从而达到组织课堂、驾驭课堂为目的的话.那么不仅会破坏音乐和音乐课堂的完整性和美感,而且长此以往,压抑、机械刻板、没有激情、缺乏创新就会从学生的幼小心灵开始就播下种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把课堂纪律与音乐的性质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组织教学是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深感头痛的一件事。既要让学生模仿节奏,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和韵律,同时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同学之间的亲密可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用亲切的谈话法,当然不妨利用适当的类似指令性的某种特殊的声音或特定的动作来把握课堂中的动与静、收与放,培养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这就要把握好尺度。
三、学生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与音乐课堂纪律观念的更新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必须服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任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改善教学环境,转变师生角色和关系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教改发展的需要,对更新音乐课堂纪律也起积极的意义。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座位设置形式、设备和教具形式、教室形式和班级规模等,后者包括师生角色和人际关系及其性质、课堂气氛等。国外音乐教学法和课程几乎无不例外地突破了以教师、课本和知识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格局,强调和突出了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而这实际上正反映了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的客观要求。据采访。不少家长向记者问到:“孩子刚人学,不遵守纪律,上课爱说话,有时随便离开座位,这是怎么回事?”的确,这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环境的差异和儿童心理特征所影响的。幼儿园“小组式”课桌摆放,几个孩子围成一桌,一起手拉手学唱歌、做游戏时活动组织形式自由、松散;而小学“秧田式”桌椅排列,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坐直了且双手呈平行“筷子”状摆放在桌上听课,还不能随便讲话,想做什么必须举手打报告,这样规范、强化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天生好动的孩子受到不少的约束。所以上小学后,由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孩子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还要面对陌生的同学、老师、教学方式、纪律约束等,心理压力自然会加大,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感。这时如果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加以正确、灵活的方式方法去引导,甚至批评或者体罚,强硬地用“课堂纪律”来压制他们,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就会大大受挫,并且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甚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新型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提倡学生的参与、实践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当老师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在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时,却被同学们那种一旦被解除禁锢、压抑和束缚而大喊大叫、手舞足蹈的兴奋状态淹没了整个课堂,教师很难把握音乐课堂的“收放自如”。所以,如果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和班级规模(一个教学班30个左右的理想规模)等方面跟幼儿园有机地衔接和传承的话,在起点时就培养和养成学生有序的活动意识,让学生接受和习惯这样的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师生角色。循环往复地坚持下去的话,可能会给音乐课堂纪律现状带来生机和转机。
四、教育教学及其培养目标与音乐课堂纪律改革
纪律虽然是一种规则,一个约束,但总是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实际教学行为作为载体而反映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课堂纪律是为课堂服务的,而课堂又是育人的阵地之一。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深厚基础知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基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它首先是人的教育。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生用已经获得的已有经验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实际新问题,从而成为他们自己得来的新经验这样的一种过程和能力。“会学”比“学会”更加重要。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变成是学生创造活跃思维的课堂。那种“唯师是从”的专制型教学形式、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课堂纪律观念是不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只有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环境,更新音乐课堂纪律观念,把握好音乐课堂纪律尺度,落实音乐课堂纪律的改革,才有利于萌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