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1.1.1感染率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对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切口感染进行判断:存在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且表浅切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呈阳性,感染部位可包括切口处皮肤或皮下组织。1.1.2感染因素分析将确诊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他患者纳入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4],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1.1.3预防对策分析针对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参照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1.2统计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率
319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1例,感染率6.58%。
2.2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ASA分级、手术类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术后康复教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BMI<19或>23kg/m2、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急诊手术、非主刀医师缝合、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未进行术后康复教育是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和麻醉技术的提高,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裂开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不良影响,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预防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改善患者预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点。本调查319例患者中共出现2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6.58%,与文献报道相似[5],显示切口感染仍为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按照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年龄≥60岁、BMI<19或>23kg/m2、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急诊手术、非主刀医师缝合、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未进行术后康复教育是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影响原因主要为:(1)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尤其是女性患者更易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状,使得其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免疫防御能力较低,且伤口愈合速度减慢,易受病原菌侵袭。(2)BMI<19或>23kg/m2提示患者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营养不良患者需更长的恢复时间,其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增加了暴露于院内病原菌环境的时间,使感染风险上升,而肥胖患者被证实血容量显著低于正常BMI患者,其组织供血不足,使伤口愈合时间和抵抗力降低。(3)手术时间的增加导致患者出血量的上升,且更易发生术后切口清洁度较差等增加感染风险的事件。(4)急诊手术多存在备皮时间短、医疗器械消毒不充分等现状,使术中无菌原则无法彻底落实,导致伤口感染病原菌的风险显著上升。(5)ASAⅢ级患者并存病情严重,麻醉危险性较高,在术中即易发生并发症,而术后功能代偿受到影响,抵抗能力下降,使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不足。对于术后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多数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术后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但笔者研究发现,本调查多数感染组患者均接受了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但预防效果较差,甚至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及药物选择,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可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1)术前全方位评估患者耐受情况及恢复预期,对于高龄、合并严重疾病、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应做好营养支持准备,以改善其营养状态和机体免疫功能。(2)术中严格落实无菌原则,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手术及缝合,以降低手术时间并确保缝合效果。(3)术后按照院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且应控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教育,使其保湖南职称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抵抗力的恢复和伤口的愈合。
作者:陈珊娜 汪玉勤 黄海桃 朱薪 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爱婴区
相关专题: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