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肿瘤患者。这68例患者的年龄在1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4岁。其中,大于50岁的患者有51例。我们对这68例患者均进行临床病理检查,在这些患者中,患有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有41例,所占的比例为60.29%,患有乳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有27例,所占的比例为39.71%。这68例患者均因乳房疼痛、乳房内出现肿块来我院进行就诊。
1.2诊断方法
为这68例患者均使用西门子ACUSON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其探头频率在5.0~14.0MHZ之间。让患者取仰卧位,使患者的腋窝和双侧乳房充分暴露出来,让患者向上举起双手,对其双侧乳房的肿块进行多切面地扫查,并记录患者乳腺肿块的形态特征。这主要包括乳腺肿块是否出现侧边声影、包膜、内部回声、后方衰减的情况、形态、边界清晰度。然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来观察患者乳腺的病灶,观察其乳腺肿块的分布情况、周边情况及内部血流的相关情况,同时,将病灶内部的血流形态、血流分级记录下来。在临床上,将病灶内部的血流形态分为3种类型:①I型:患者病灶的内部和周边没有血流现象。②II型:患者的病灶为周围型病灶,其病灶周围出现病灶现象。③III型:患者的病灶为穿入型病灶,该病灶周围出现了环绕的血流向病灶内部发展为分支或病灶内部存在血流的现象。以Adler的半流量法为依据,将患者病灶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为3个等级:①0级:患者的病灶内没有血流现象。②I级:患者的病灶内有少量的血流信号,其病灶内出现细棒状或点状的血管。③II级:患者的病灶内出现了中等的血流信号,其病灶内出现1条或3~4条点状血管。
2结果
2.168例乳腺肿瘤患者的患病类型
检查结束后,在患有乳腺恶性肿瘤的27例患者中,患有髓样癌的患者有3例,患有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有6例,患有单纯癌的患者有15例,患有其他类型乳腺癌的患者有3例。在患有乳腺良性肿瘤的这41例患者中,患有乳腺小叶增生症的患者有5例,患有乳腺纤维瘤的患者有36例。
2.2这68例患者乳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良性的乳腺肿瘤有清晰的边界、规则的形态,存在包膜,其内部存在均匀的回声区,没有钙化的情况出现,其后方没有衰减的回声区,其一侧经常会出现声影区,患者腋窝的淋巴组织不会出现淋巴结。恶性的乳腺肿瘤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没有包膜,其边缘比较粗糙,且存在微小的分叶,病灶内部存在不均匀的低回声区或针芒样的回声区,其内部存在微小的钙化现象,其后方的回声区逐渐衰减,没有侧边声影,患者腋窝的淋巴组织没有出现淋巴结。
2.3这68例患者乳腺肿瘤的血流特点
在这41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Adler分级为0级、I级、II级的患者分别有23例、12例、6例,CED血流形态分级为I级、II级、III级的患者分别有4例、22例、15例。在27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Adler分级为0级、I级、II级的患者分别有6例、8例、13例,CED血流形态分级为I级、II级、III级的患者分别有1例、9例、17例。
3讨论
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它可以浸润周围的组织,导致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无法辨别其周围组织的边界是否清晰[1]。强回声是指在乳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处产生的强回声带,这种强回声带的厚度不均匀,且质地比较粗糙,这是由于癌细胞沿着结缔组织的间隙不断地蔓延,进而使其周边组织出现增生所致。因此,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的间质反应。在恶性肿瘤的间质中,存在较多的胶原纤维,但是在胶原纤维中的细胞含量较少,随着胶原纤维不断地吸收声能,使得在乳腺肿瘤后方的回声区呈逐渐衰减的表现。有研究者认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直接征象是其肿块内存在微小砂粒状的钙化质。国外的研究者认为,恶性乳腺肿瘤的钙化质呈簇状分布。因此,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存在微小的钙化质。乳腺恶性肿瘤和乳腺良性肿瘤在内部回声、侧边声影、形态、后方回声、回声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区别[2]。纤维瘤属于良性肿瘤,其病灶内部纤维组织的比例会随着瘤体的增大而增加。纤维瘤主要呈膨胀性生长。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此类肿瘤的形态规则、边缘整齐、内部回声均匀,且呈单发、椭圆形表现,病灶内部不存在微小的钙化斑,其后方的回声区逐渐增强,其侧边影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由于肿瘤本身受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导致肿瘤区存在血流网络,进而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为临床上诊断乳腺恶性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肿瘤内血流的丰富程度和瘤体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二维声像图、肿瘤内部血流的丰富程度判断患者肿瘤的类型[3]。此外,一机电一体化论文旦发现患者存在乳腺肿瘤,临床医生应对其锁骨、腋窝进行仔细地排查,排查其是否存在淋巴结。
作者:郭金枝 单位:岳阳市三人民医院B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