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生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当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当代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并阐释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
【关键词】全球生态;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
1.当代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水土流失与水污染等。
1.1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
作为人类生命之源,我国拥有的水源仅占世界平均的20%左右,由于水污染严重,大约有4成的中国人都喝不到干净的水。水资源的枯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湖泊、江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尤以长江为甚。我国在长江沿岸建立了约9000家各类化工企业和大约2000座的化工厂,使得长江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特大水源污染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其次,水土流失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第一,水土流失不仅会破坏良田,还会毁坏耕地,使土地变得更加贫瘠,致使我国的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大幅减少;第二,长期的水土流失会将大量的泥沙带入江河,造成河床上升,洪水泛滥,洪涝灾害频发;第三,水土流失还会使得自然环境极度恶化,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1.2温室效应加剧
随着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全球环境和气候也产生着重大变化,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枯竭以及土壤侵蚀愈加严重等。巨幅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温室效应会加剧农作物的虫害,造成农业减产,甚至全球3成到4成的生物灭绝。全世界环境的恶化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而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以及紫外线辐射加剧,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其次,生态环境逐渐变得单一化,且造成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与生态、环境、经济、健康、社会等方面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是酸雨,且呈急剧蔓延之势。由于我国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使得我国酸雨降雨量大幅增加,逐渐形成了以四川盆地、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华南酸雨区。现在又逐渐形成了以南昌、长沙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以及以上海、厦门为中心的华东酸雨区。在这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植根于当前日趋尖锐的生态问题的当代生态思想就应运而生了,当代生态思想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力图对目前的生态问题做出积极的应答,并实现一些“生态学”的实践活动。
2.当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
随着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的出现,社会逐渐加大了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生态危机”这一名词的流行也意味着生态环境再也难以承受人类的索取,自然灾害的频发要求人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并采取相关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指导人类进行进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对生态问题进行了关注,并企图与当代生态思想建立积极的联系。但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部分观点,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某些误解,认为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下面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2.1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思想相互对立
持两者对立观点的人大多是受某些思想的影响,比如自然生态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两者之间相互关注较少。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点:2.1.1马克思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将“自然界”排斥在外,他赞同用技术能够改变生态的观点,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对自然生态掠夺的问题。2.1.2马克思哲学体系重点突出了自然界的人化问题,但是却忽视了人的自然化以及自然界的转型问题。2.1.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动物之间划出了明确的界限,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生态学者将自然生态作为中心,是货真价实的“非人类中心主义”。2.1.4马克思主义信奉科学,认为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生态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主题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劳动”、“生产”、“实践”等问题绝对化,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2.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自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的历史一直处于一种相互辨证的关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具有反生态的本质,因为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得不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和利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技术的局限,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另外,由于资本主义家醉心于资本的再生产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当然,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发展必须依靠自然生态资源,产生一定的生态破坏在所难免。但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让自然生态的破坏力度降到最低。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束语当代生态思想源于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矛盾,相反地,马克思主义还能为当代生态思想提供科学的指导。它们能够更加和谐的共存于人类思想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6)77-84.
[2]于秀玲.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赵志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兰州理工大学,2014.
[4]李春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5]马强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蕴[D].吉林大学,2015.
作者: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