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与内涵
生命教育自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至今,已历经46个春秋,同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速度之快令人震憾。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提升生存技能及生活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如以往一样单纯为学习而学习,单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要懂得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活得更加丰饶而精彩。学校和教师所要做的则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同时教会大学生努力基于自由意志去选择,选择没有好坏,即使失败也有意义,而这些都将共同构成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个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科学的生活、乐观的处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1]。因此,生命同样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深刻指出:“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自由意志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进而体验真实的生命,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去选择。选择没有正误,亦无好坏,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愿意和能够承担所有后果,为选择负责。同时大学生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其他个体、集体、社会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实现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大学生都是情感丰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集内心活动、外在体验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常常让他们感受到压抑、苦楚,容易质疑自身的梦想与坚持。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则需要教会他们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不因迷茫而滞步不前,不因挫折而放弃所有尝试。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告诉学生其并不是被迫的学习者,而是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在需要的时候明辨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会去体验和创造属于他们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进一步确认。大学生生命教育,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爱生命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珍惜此刻,活在当下,学会选择,舍得放弃,活得丰富。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45.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并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尽快开展相关教育活动,44.7%的大学生则认为团学组织的活动太单一而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中青报在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因此失去了很多本可以与自我和解的机会。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领域十分丰富,专著书籍、论文均有所体现,然而教育方法多且杂,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主流。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些不错的成绩,影响力也较为突出,但是这些成就大部分是关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方面却需要更多的创新与钻研,同时其也没有能够有针对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完善体系,而这也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现在我国生命教育的大方向也可这样说: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而摆脱迷茫,提升绝“情”的能力,这里的“情”是指的情绪,让内心强大,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3]。生命教育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怀他人,关注人性本身,让学生体会生命之于自己的真正含义,注重增强他们面对逆境的能力。从生命的视角勘察,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生命教育首先应重点关怀人的生命、人自身的价值,甚至是人性的本源。而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参与不进来。
不仅如此,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力量不足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难点。高校更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内心的声音。目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投入更亟待加大。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快速,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等的冲击,速食爱情、物质贪婪、经常性地虚无享乐等让一部分大学生迷茫而困惑,因此在快进入社会时,社会竞争和就业困难更容易使他们找不到前路的方向[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享受着一家人的宠爱,人生太顺利,所需皆易得,基本上没遇到过较大的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无助,什么是绝望时,更容易陷入情绪泥潭,忧虑、焦躁、难以自我调节,更甚者,一些人最终会选择伤害他人或者自杀来逃避现实状况,而不能使情况得到根本地改观。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需要感知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者走出泥潭去从新了解自己,得到新的体会与体验。但是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设施还非常稀缺,更不用说一套完善的生命教育设施。心理咨询中心常常被安排在校园的某一角落,容易成为摆设,其与学生活动处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难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繁忙的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容易为了应付考试或一些简单的学分活动而忙碌,遇到问题容易自我积淀而不寻找解决方法,此时心里咨询中心的作用没法体现出来,也很少有大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思考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完善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人的生命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系统和完善的,而生命观的教育也就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原本的方式。而任何的科学资料和数据都是对大群体的统计得来的,很难直接使用于每个独立的人,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可以从加强心理辅导、巩固生命意识、加深情感体验到调动一切力量去构建和完善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以此了解大环境下的学生心理特征,以适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去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5]。在当今社会下的生命教育,应该以何种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呢?结合中国大学生教育现状以及国外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综合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近些年,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让大学生难以承受[6],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容易引发潜在的危险性。而人的行为大部分源自于“潜意识”,当有生命教育课程丰富而饱满地将正确的“潜意识”灌输于大学生时,大学生将更容易向着正确地适合他们自身的方向发展。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生活的点滴之中,教师们则可以从心理学、健康学、社会学等角度,分层次对大学生开展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能有效突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将正确的生命观渗透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在结合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目前更注重“物”,即物质层面的追求,但“人”应该是社会的中心,一切以“人”为前提。因此,要让大学充分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同时密切联系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等开设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当前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使生命教育课程覆盖面更广,影响学生群体更深入,以此达到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鼓励且提供机会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难以参与进来。因此不仅是需要学校及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需要先带动一部分学生,使他们先开展起来。教育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开拓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激发潜能,让他们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价值取向、人格素养、思想观念等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这也正是校方及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参与文艺活动,不仅仅只体现在表面的生活多样性,同时也陶冶情操,培养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同时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结识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校园活动,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要想磨练大学生意志,则可以有各种爬山、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如江西赣南苏区,访问老红军,引导学生认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加组织学生聆听报告会,或参观残疾人运动会等,让大学生体会他们在挫折与困苦面前坚忍不屈的精神。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生命教育铺上好的开路基石,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校园环境
课程和课堂是经常被谈论的对象,目前高校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缺乏对大学生其他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扩展,单一地教授课程使现在的高校校园过于“单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是好事,但是知识的获取将过于片面。学校除了教会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掌握的技能及知识外,同样需要教会他们汲取更多类型、更丰富的其他知识,使其生命价值观建立得更加完善。同时教育的原点不能忘,教育的原点是“人”,而“人”的原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观,就是要他们都来真正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课程表不能都填满,要使他们有空间和时间自主选择其它喜欢的课程。校园内部除了多多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外,更需要老师及一些优秀的同学带动其他104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生命教育,形成校园氛围。
(四)对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校方可以对每个大学生都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可以包括进校前的情况以及进校后依据时间、类别登记其获得的荣誉、活动经历、成绩及某段时间的心里状况等,也可以是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同时对贫困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特别关注,因为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反而会隐藏他们的内心抵触点,同时防御心很强,并不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更需要细心观察与注重这方面的表现。成长档案以“人”为主,形成一个小型圈子,争取在心理问题或外在表现上有一定苗头之后果断止损,争取伤害的最小化。同时成长档案也非常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五)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办公室
1.与心理咨询室相结合,定期做简易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可以利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其按心理危机程度可以分为红、橙、黄、蓝、绿5个级别。并针对各项级别设置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同时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当需要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时,也可以按需要实行可控监护。
2.观看相关电影,同时可以请专家讲解经典影片,以此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穿插和涵盖在讲座中。如中国人民大学平均每天有3场讲座,其中“影片解读”栏目保持了场场满员的上座率。同时使生命教育更深入学生内心。
3.定期与各班级心理委员沟通,找到各班级特殊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分批研讨生命教育,从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渠道。
4.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交流活动。可以请一些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教授或者专家,同时回答大学生的疑问,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从学生生活忙碌的点滴中渗透大学生生命教育。
5.开办大学生生命教育社团,通过大学生之间互相传播正能量的方式,让生命教育深入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
6.对大学生成长档案定期进行整合与归纳,形成一个趋势分析。如会因何种情况造成心理问题,可列表明晰,每学期或每季度进行报告,得出一些建议并初步完善;同时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热点问题进行心理测评问卷的修改,这样可以达到改善已有的生命教育体系的目的;定期进行分组讨论,更新目前的教育方式及对策。
作者:孙耀胜 黄阳旸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