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通过对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发现,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时间设置不够合理,更有甚者其他课程挤占了大量体育课程教学时间,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忽视体育课程的不良状况。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思想意识,便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障碍,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在改革的环节中,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便于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
1.2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体育发展需求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并非注重体育中的休闲和娱乐,这就极大的导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随之而降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就会衰退,甚至会影响祖国下一代身体素质的提升。
1.3传统考试方式抑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无法真正的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运动素质来设置体育课程,而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加以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在此类考试模式下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激发。此外,还有些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过分关注,体育成为了学生分数的牺牲品,未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卫生知识的培养。这些现象均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挫伤作用,使学生越来越厌倦体育课,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4体育设施落后,缺乏资金投入
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偏见导致我国对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在区域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我国体育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全国不同地区的体育设施和教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乏基本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甚至有些高校的体育场地尤为狭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开展正常活动的需要。
2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是高校的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高校在设置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在注重“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
2.2高校体育课程的弊端
许多学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难以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即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反而更短。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应试教育的学习工具而很少注重体育锻炼。尽管造成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中体育课程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高难度动作的讲解,但是学生往往停留在了看懂但是却无法真正领会的水平。所以学生充其量在课程上学到是欣赏力而不是身体力行的锻炼意识。所以,高校课程设置上的弊端导致了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障碍。
3高校体育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措施分析
3.1加强理论教学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无论何种实践都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高校中加强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卫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强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展示一种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但是通过简单重复的训练很难让学生了解体育的真谛。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应该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让学生在学会锻炼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教学课程,在课下让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总之,高校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因为只加强体育锻炼的体育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盲目学习。
3.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中中摄体育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所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教师应该站在体育教学发展的前沿,积极丰富自身的知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体育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在教学中对学生倾其爱心,能够包容学生的小错误。其次,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做到不能因为客观条件和其他外部环境而影响教学的积极性,时刻保持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高校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体育的新动态,使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能够更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3.3开展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终身体育就是让学生永远对体育保热情和激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人体的重要性,这些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加强。实现终身体育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更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及时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年级内部的竞赛项目,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4结语
统而言之,终身体育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所提出来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高校应该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快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卫业钧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