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建设内容
(1)建立草地生态基础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地形地貌及天地空多源的观测数据,形成草地生态基础数据库。(2)牧草生长生产管理决策:利用土壤、水分、地形等因素判定牧草生长的适宜性,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牧草的长势评定、进行产草量、NPP的计算和产草量验证。(3)草地监测与评价: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草地资源类型、牧草长势、产草量、可食牧草量和区域可食牧草量等专题图的生产,计算可食牧草量和区域可食牧草量,实现对草地生长状况的评价和对草地产量的评价。(4)畜牧生产力监测:通过抽样调查,采集项目区牲畜种类、畜群结构、饲养方式、生产能力等信息,建立牲畜生产模型,对放牧系统内牲畜存量及产能进行评价。(5)畜牧与放牧管理决策: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优化方案和管理决策。
2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基础环境层,数据分析处理层,信息集成与发布层、决策系统层。基础环境:主要指系统运行需要的软硬件基础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存储设备、服务器、基础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这些软硬件是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库层:数据库层存储系统中需要的数据,包括几种类型的数据库,地理信息库、观测数据库、模型库、计算结果库、知识库和决策支持库。数据分析处理层:主要对基础数据和观测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模型计算和推理评估。原始数据经过获取或采集后,经过数据采集入库软件分布进入到地理信息库和观测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同模型数据一起,经过模型计算生成计算结果库;计算结果库同积累的知识库一起经过推理机进行推理评估生成决策支持库。决策系统层:主要是基于C/S结构的牧草生长生产管理决策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分别为:牧草适宜性管理决策系统,牧草生产管理决策系统,牧草放牧管理决策系统。
3数据库设计
(1)地理信息库:基础地理信息库主要存储青海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地形、道路、河流、居民地、植被等信息。(2)观测数据库:观测数据库存储天地空多元的观测数据,包括牧草品种、草地资源类型、土壤类型、牲畜种类、牲畜分布等多种观测数据。(3)模型库:存储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数据计算模型,如牧草适应性因子隶属函数,牧草长势估算模型,牧草产量计算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畜牧数量预测模型、畜牧数量标准化计算模型等。(4)计算结果库:基础地理信息和观测数据经过计算模型进行运算,生成的计算结果存储在计算结果库。(5)知识库:存储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形成的各种草地评价指标体系库和专家知识库,用于对牧草的各种计算数据进行评估,形成最终的决策支持信息。(6)决策支持库:存储根据计算结果和知识库推理得到的决策支持信息。
4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模块包括:常用工具、牧草管理决策、草地监测与评价、畜牧生产力监测、畜牧与放牧和系统管理等6个模块,如图2所示:
4.1常用工具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工程管理、地图操作、分析查询等常用功能。实现对数据的浏览、查询、简单分析等功能。牧草管理决策模块本模块主要包括牧草生长适宜性评价和牧草生产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牧草的适宜性计算、长势评定、产草量计算与验证等。草地监测与评价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参数配置、专题图生产和产草量计算。采集草地资源类型、牧草长势预测、产草量、可食牧草产量、区域可食牧草量等信息。畜牧生产力监测模块通过抽样调查,采集项目区牲畜种类、畜群结构、饲养方式、生产能力等信息,建立牲畜生产模型,对放牧系统内牲畜存量及产能进行评价。
4.2畜牧与放牧模块
草地载畜量和合理放牧率历来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如何使草地畜牧业和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均衡、协调地发挥最大作用,适宜放牧率是最核心的管理目标之一。畜牧与放牧模块主要包括:畜牧平衡分析/放牧生态系统评价和成果显示。草畜平衡模型[5]计算:载畜压力指数=现实载畜量/理论载畜量。
5小结
“牧草生长生产管理决策系统”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该系统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库等空间分析、存储和发布技术,构建牧草的生长、生产管理等模型,自主开发实现了牧草生长生产管理决策系统。(2)针对不同草地类型,采用坡度、温度、雨量、土壤类型等多因素综合评判的办法,分析了牧草在青海湖各地区生长的适宜指数。(3)基于光谱植被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牧草产量计算模型,预测了青海湖研究区域的牧草产量。(4)建立了草畜平衡监测模型,预测研究区的理论载语言艺术论文畜量和现实载畜量,对研究区域草畜平衡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为畜牧生产提供了决策支持。
作者:马贺平 郭威 谢骏驰 单位:上海盛图遥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专题: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论文投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