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对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具有很多有益影响,对于音乐来说,节拍就像音乐的心脏,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声势在音乐课的应用,使音乐课的气氛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
一、声势的概况
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均为声势,声势训练作为音乐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一)声势的定义
“声势”指的是用身体作为乐器,运用身体动作进而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是人类表现、宣泄、交流情感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产生于音乐、语言之前,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着(如大型体育活动比赛表演时,人们用跺脚、拍手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等采用的既是这种方式)。它不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高难的技能技巧,复杂的逻辑思维,更不需要任何乐器、教具,每个人均会自然地使用,而且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记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更是入门基础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
运用声势于音乐教学中,是奥尔夫教学法特点之一。约在10年前,中国音乐教师刚开始接触奥尔夫教学法时,便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并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音乐课的气氛因此大为活跃起来,加强了孩子们的节奏感,诱导孩子们努力探求声势活动音乐性内涵,完美地体现了声势的艺术意义及音乐教学价值,声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了孩子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声势活动本质意义,是因为它作为“人体乐器”演奏音乐。同其它乐器相比,“人体乐器”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之物,更没有艰难、复杂的演奏技巧,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参与,并能整个身心地投入音乐,可以充分自由地展现他们内在音乐潜能。声势是动作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它从拍手开始,发展到了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根据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本土民间歌舞中原有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拍胸、拍头、拍臀及脚下音色非常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节奏感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们欢迎。
(二)声势的基本形式
1.拍手
两肩与两臂放松,将双手放在胸腰前拍手,一只手平放,另一只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以右手的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一边拍一边向前移动至掌心,声音此时像有共鸣似的,音量比较大,再向前音量便变小,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了解到拍手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音色、音量的变化。练习的时候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除拇指外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由右手控制。但不采用两手对拍,因为会影响速度,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对不同拍法产生音色特点的体验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拍手声音一般清脆、明亮,在声势合奏中,易拍节奏性较强、鲜明的、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鼓励学生左右脚都会。特殊用法是脚跟或是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圆线、弧线等等。坐姿为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是在凳子外悬空,凳子高度要以小腿同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的时候脚掌略提起。站姿为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的作类似原地踏步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的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使脑袋受伤。跺脚也有音量及音色的变化,感觉当然是越细微越好。
跺脚声音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双手自然置在大腿膝部,双臂要放松,双手拍打。也可以单手拍打,因为动作自然,所以成为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到的,快速做时比拍手不易紧张,且更容易。拍腿可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便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键盘乐、音条乐前的最佳准备练习方法。此种方法除了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于左右手的协调及放松是非常好的预备练习。
拍腿的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能单独在重拍使用,否则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在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比别的声势容易。
4.捻指
中指与拇指相捻发出响声,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很难做到,可以用弹舌发声替代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高度、姿势做,在四种声势中它极少单独训练,多数是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声音较高,有时能够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不宜用在重拍、复杂而快的节奏中。
除以上四种声势的基本形式外,还有很多的声势形式,如可以从头、脸至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从而获得极丰富的节奏、音色变化。实际上,我们从头到脚浑身均充满了音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运用,包括双臂、夹臂摩擦身及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是地板上发出各种节奏、音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谓是极大的享受。对于儿童来讲,从拍打肚皮、胸脯至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不同节奏、音色都会令他们乐此不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
二、声势的作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上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加入声势教学,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孩子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奥尔夫曾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种对学生即兴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节奏训练
1.节奏模仿
声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节奏模仿是其的开端。节奏模仿,指的是不看谱通过动作及声响的模仿所进行的节奏训练,教师利用手、臂、腰、肩、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产生不同节奏,学生把节奏再一样重复一遍,将单项活动变为多项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节奏内涵,也增强了趣味性。
节奏模仿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及训练听觉听辨与记忆能力。例如,通常由教师或着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余学生进行模仿。一般从四拍子开始。其次是节奏接龙,这是个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方法。方法一:教师先拍四拍,学生跟着模仿。教师继续拍下去,一个节奏型四拍,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四拍节奏,一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方法二:“接尾”,老师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接着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且即兴拍两拍,能够轮流传下去。此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方法三:“接头",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头两拍,然后继续即兴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每组则换一个人接头,此种方法不会轮流传下去,所以每次开头必须是新的;方法四: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更为复杂的节奏型,例如即兴四拍、八拍、十六拍,默记四拍、八拍、十六拍。这些实际是一种“发展”。方法五:即兴接龙,可以两人为一组,互相轮接龙。也可以用加倍的长度,求得大“发展”。此种练习除了训练创造性外也体验了一个节奏乐句的结构和结束等。
世界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知识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能力的发展及迁移应用深化,使学生在利用自己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和听音活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互动。
2.节奏卡农
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是:同一旋律以相同或着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照一定的间隔依次的模仿前一声部进行,声势经常和节奏连在一起,它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学生易学易做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着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多以“卡农”形式出现。学生掌握2/4、3/4拍节奏的同时,卡农游戏时能够使其大胆的用声势动作表现两种节拍,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反复进行不同花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卡农曲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固定节奏型
“固定音型”又称“顽固伴奏"等,是指一个音乐动机,或着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在一段音乐、甚至全曲。作为一种节奏基石,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言、日常生活、身体动作中的音响自然地获取。它从头到尾仅仅使用一种固定节奏或是音型,为已熟悉的节奏、歌曲朗诵伴奏或是参与器乐合奏,减少技巧学习的难度,将多声教学变成极方便、极简单的事,并且获得较高层次多声部的合说、合奏、合唱的教学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使一部份学生为正在视唱学生即兴节奏伴奏,可击桌、跺脚、拍手等等。因为这种始于原本性的音乐最容易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因为无技术负担,便可成为学生的一种半意识或无意识的说、动、奏、唱,可以腾出精力,做即兴创作的其他发展,不仅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还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又使唱、奏、动集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对“固定音型”的教学原理及方法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多声部训练
1.多声部训练可结合的形式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多声部训练能够在歌唱、旋律、节奏等训练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视唱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视唱指的是“看谱即唱”,就是见到陌生的谱子就能将其准确、完整、流畅地演唱出来。在视唱当中注重音高、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现。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把谱子唱下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就是这样的训练只能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在唱歌中只注意到自己所演唱的一个声部,不会去倾听或借鉴其它声部的音高以此来帮助自己巩固音感,所以一旦受到其它声部的影响,会很容易跑调。所以,在视唱当中加入多声部是非常必要的。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学生通过倾听音乐伴奏,歌唱和朗诵的形式,可以很好的把握住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和脉络,所以在节奏当中加人多声部的内容,这点对其音乐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那么节奏训练就是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把多声部训练很好的运用到节奏的训练当中呢?我们知道,节奏听记是节奏训练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的节奏听记全是单声部的。而现在我们一样可以将多声部训练加入进单声部节奏中来,比如:我们在听记完一条节奏之后,可以将这条节奏变成两个、三个、或者是四个声部的节奏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立体节奏的训练的方法来使学生具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
总之,不论是在视唱练耳中或是在节奏训练中,加强多声部的训练都是我们的教学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相应特点来制定与编排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尽可能早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提高多声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2.多声部的分类
(1)个人的多声部训练:声部训练可以采用单独弹唱的方式,也就是口唱一个声部,同时用手弹奏另一个声部,这就做到了眼看,耳听,口唱,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这种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分小组的多声部训练:即为将多个人分组,合唱的基础就是多声部视唱训练,视唱一个多声部乐谱中的不同声部,并且按照各自的声部分配,在统一的节奏下唱出各自的声部,而且多声部合唱的识谱阶段都是由多声部视唱开始。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旋律、调式、和声、调性、移调、音准、力度、转调、视谱、节奏、音乐表现等等。它体现了包括调性、和声、节奏等因素在里面的多声部立体思维,对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合唱者对于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三)培养即兴创作能力
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其不是把现成的技能、知识先传授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游戏之中探索声音,尝试用自己的动作、用字词、语言、即兴地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出一些节奏开始自己音乐的学习,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方面指的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当作起点的教学方式。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原本、最古老的创作形式,他所强调的创造性便是指即兴性的创造力。以他看来,音乐教学应从即兴创作的游戏入手以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透析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可以看到,他的音乐教育不在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身音乐感,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把音乐同身体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实践和即兴创作。奥尔夫反对以教师“教”为主授课方式,否定“强制性”教学,主张让孩子在音乐中走、跑、跳、跺脚、拍手、表演、游戏、演奏乐器。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实践哲学基础。正如埃里奥特所提到的,“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
即兴创作活动中,学生常常可以主动地接受挑战,当获得创作成果时便能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及兴趣,以便唤起更大的创作潜能。这种即兴创作相对简单,学生仅仅靠自哼出一小句短小的旋律,或是试奏出一段简单乐器伴奏旋律,都可以开发其创造力,促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即兴性理念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即兴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它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意识。因此得到的经验将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肢体协调性的培养
人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节奏动力,可以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比如人体动作中最简单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发展培养他们对于节奏的直接感受与运用体验的最佳时期。运用他们自身身体的敏锐性与协调型,结合节奏进行训练是培养协调性的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效果的方法。
声势活动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乐器进行充分运用与表现,从而挖掘人自身与生俱来的节奏感,并进一步发展人更为敏锐的节奏感。它将音乐与动作、言语、舞蹈相结合,将身体的律动结合节奏感这一基础,形成听、唱、动等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加入儿童比较喜欢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身体器官的调动进行节奏的训练。对于儿童来将,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肢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有规律性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同时,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大脑在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及平衡力发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声势活动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
声势活动可以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会自身身体协调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声势活动中常用的合唱、重奏等活动形式经常会碰到多种声部之间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操作方式和与他人合作时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孩子协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在拍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左手画圈而右手上下直线的拍,或者左手匀速的拍而右手要比左手快,这样练习是两手在做动作时会有一定的牵制和干扰,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人的能力培养
1.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素养。在现代社会,善于合群,学会合作和重视协同努力已成为一个人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的前提。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很多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往往是为合作而合作,较多的流于形式,它的真正价值并不能得以发掘及体现。合作学习蕴含了“身心、知识及社会”三个维度的活动,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合作体中讨论交流,对不同的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与探索,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组成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同人交往、相处,使学生适应性社会的发展。
音乐中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将音乐同活动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自由音乐的想象空间。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活动内容让他们自由设计。如《小雨沙沙》作为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它的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小雨”,另一人扮为“种子”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按照小组的方式编创生活中的声音,设计更多象声词。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或三人一组,或是五人一组,当起小小音乐家,情绪便会达到极点。在教师鼓励下,通过此种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声势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联系,例如节奏中游戏的互动,角色的互相配合,小组表演中的交流等等,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势教学中的合作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沟通的能力,音乐学习中的合作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音乐体验中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2.合作能力:音乐课堂上声势练习中的合作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要具备合作能力?什么时候可以给我?
3.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完全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4.模仿能力
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经常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初应该先从节奏入手,从单一节奏模仿进入到组合模仿,从节奏模仿过渡为旋律模仿,从完全模仿到变化模仿……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将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创作的灵感。
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动作到动作、语言到语言),只需要模仿能力及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及想像力。但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则需要将这一符号某种特征或者将象征性的意义转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就必须有想像力才可以模仿得出来,特别是在比较抽象的音响同动作之间作这种转移,就更是如此了。将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走向、高低、强弱变化,甚至是不同的曲式结构、音色,用动作来表示时,就一定要有想象力才可以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多解性和非定量性,动作的反应完全便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便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音乐也可以运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声势活动是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音乐声势活动中蕴含着对各个器官的调动与反应,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包含在这其中。比如在音乐的强弱对比中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控制力。在反应的准备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正在接受的各种信号上,刺激听视觉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学生在接受时的意向也是想更快更好地感知信号刺激,并做相应的动作,经过不断的锻炼,在接收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会不断的缩短,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和脉搏。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声势,使身体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所打击的节奏用脚跟腿踏出,或者用肩做动作,或者最后过渡到肩脚同时做动作,在音乐的强弱变化中学生跟随节奏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反映,使肢体协调合作,对音乐的节奏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强。声势的运用是一种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任何思维的理解也是基于观察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的先行。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整个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能力的实施和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观察过程对气味、声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创造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观察高于单纯的知觉表现,是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根据搜集到的思维信息进而发散思维,获得理性的认知。观察能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耳、眼、鼻、皮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活动。由此可见,声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声势同样要求运用各种器官的综合感知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这种观察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什么样的节奏变现欢快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表现低落的情绪,什么样的音乐节奏感强等等。对音乐的观察也是学生对于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过程,观察是一种获得讯息的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一些问题引导、思维启发等手段,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知。可以说深入思考省级医学期刊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结束语
总之,声势是耳、眼、脑、手多位一体敏锐地联系起来,表达对音响的内在感受,运用声势来表示节奏律动是教授音乐中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基本能力,如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分析力、感受力和集中力等,要比“坐着听、唱”教学效果好得多。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尽早地加入体态律动的技能训练或声势训练,因为它具有适应人们审美和欣赏的特点,给人们以愉悦感,可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极大的兴趣,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