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解决温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首要目标。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微观经济主体尚不具备与国外经济实体抗衡的实力,加之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主要优势仍然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此时,简单的加工贸易方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首选。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看,发展国际贸易的政策也只能限定在初级加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前者确立时间短,不具有成熟的发展体制和市场基础,同时也缺乏成熟的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和磨合。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改善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提升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使之逐步取代政府成为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各类资本的选择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端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的技术和资金较少,加上该类型产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便于社会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国内大多数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和发展该类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的选择,一方面在短期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长期内为我国整体贸易方式转型夯实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二、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贸易存在的缺陷和难以持续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力资源不断被开发和应用,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人力资源开始参与国际分工,由此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大量顺差。二战后的美国,其主要优势也集中在加工制造行业,其产品多依赖于向亚洲和欧洲出口。但是以低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难以实现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美国开始致力于研究高新技术和高端资本运营,参与国际市场的瓜分和掠夺,由此形成了美国不断扩大的资本顺差和不断下降的货物贸易逆差。[3]从整个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看,美国始终处于国际贸易霸主地位,其逐渐形成和不断创新的动态优势日益扩大,成为其他各国赶超的目标。因此,努力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对现有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成为当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任务,由此导致简单加工贸易方式逐步被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所接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发展当然不能偏离该目标。因此,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范围、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贸易顺差并且通过参与国际竞争解决国内就业等社会问题,成为当前发展国际贸易的主要任务。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尚未完全解除,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而缺乏敏锐性和反应力,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必须有政府参与和指导,这使得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发挥其自主性和决定性。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提倡的引进外资等各项经济政策,使得国外资本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几率、解决了国内就业困难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仅依赖这种单一的方式,难以解决对外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政府所提倡的利用外资提升企业经济实力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我国的许多优势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难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尤其是一些静态优势资源的可模仿性比较强,被赶超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我国大多数外资企业与其出资方国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由此造成对外依赖性强,经济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目前的国际分工形势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增长几乎都是建立在利用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低价劳动产品基础上的,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低端、简单加工制造产业链维系了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利益及其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从根源上看,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国际市场红利不断缩减、各国经济实体购买能力不断下降所导致的。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始终非常重要。长三角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开放和密集的地区之一,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该区域内的外资企业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项目规模都是最大的,研发实力也最强。但随着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该区域内的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所形成的贸易顺差不断缩小,依赖人力资源占据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逐步动摇,低端产业链下的各种弊端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创新和改革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改变当前对外贸易困境,加大产业升级力度,鼓励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技术出口成为国际贸易改革的重点工作,这也是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价格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对外贸易竞争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各种弊端逐渐消失,政府主导经济的地位逐步被市场所替代。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经济主体,主要凭借其所持有的商品来参与市场竞争,此时,商品价格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但各企业之间所拥有的先天性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如地区差异、资源差异等都是政府无法直接干预和指导的。我国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控或指导来调节市场公平性,对市场中具有垄断性质的商品,为确保其产品真实价值得到体现、维护产业发展,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价格扶持政策。但政府一旦参与市场运作,就会考虑自身利益得失,会将政策倾向于与政府利益相关的企业或产业,从而过多重视一些企业的短期利益诉求,忽视其长远发展,更不会考虑企业创新和改革的动力来源,最终形成独具政府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主张量的增长、政府强制干预经济、政府掌握垄断资源的市场定价和市场收益。[4]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社会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从长期看,政府的过度参与会导致整个市场疲软,使得市场要素之间失去活跃性和自由竞争性,抑制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扭曲市场价格机制。政府强制性掌控定价权,成为市场经济的受益者,造成了政府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之间以及城乡、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府掌握的资源分配权,在为国有企业带来价格等诸多政策优惠的同时,无形中限制了资源和技术匮乏的中小企业发展。近两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倒闭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改造和升级现有产业,努力摆脱资源限制带来的弊病。科技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只有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科技水平,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才能提高企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四、政策建议扭转当前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是将资源定价权交还市场,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更多的经济主体积极投入市场竞争中,参与创新和改革。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首先,厘清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和权限划分,杜绝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运行,只保留政府对公共事业运行的指导和参与权限,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环境。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的关键在于价格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要想彻底解决政府调控失灵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使政府脱离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单纯行使其宏观指导和调控权。其次,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各个经济主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必须以市场经济方式公平参与竞争。处于上升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独特的资源或技术优势为市场经济运行带来新鲜血液。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中小型企业扶持政策,激励其继续发挥优势,不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激发市场潜能,不断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通过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既可以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第三,当前价格改革的重点是对市场要素价格和垄断性行业价格实施改革。[5]根据产品供求关系自发形成的价格反映了该时期产品的真实市场价值,是当前市场可交换的产品价格。可通过买卖双方供求变化和各竞争主体之间的公平选择,培育优胜劣汰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经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产品价格才能真正反映该产品的交换价值,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的产品价格信息。最后,必须结合政府财政、税收和金融等配套改革才能真正推进价格改革。单纯依赖价格改革,容易造成经济主体改革成本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快财政、税收和金融等领域的配套改革步伐,促进价格改革的纵深发展。在深化价格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兼顾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对这省级医学期刊些弱势群体给予生活补助。
作者:刘院丽 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