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趋向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趋向,面对社会、学校等一些客观存在因素的变化,他们都会受到影响并且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1.农科类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看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必须面对西方强国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转变期间,肯定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一些行业兴起了,一些行业衰落了,一些企业成长起来了,也有一些企业将会被淘汰,其结果也随时会影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在调查对象中,包括部分党员同学在内,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主要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也是十分密切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要坚持与党中央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并且顺应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去积极应对就业困难,寻找新的和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农科类大学生对学校改革的评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是近一两年出现的。因此,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都将大学生就业摆在了第一的位置。在应对这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难题上,学校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农科类大学生都看到了学校为之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和努力。农科类大学生中84.6%对当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改革方向是认同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政策大部分人却又表示不十分了解。他们表示学校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可能对于其他专业或者是大部分群体是适合的,而对于特殊的、困难的群体还是显得针对性不是很强,至少他们觉得能从中得到的信息和帮助较少。3.农科类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想法20.0%的农科类毕业生对找到好的工作信心不足。他们大多数人曾经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努力寻找好的岗位和机会,但收效甚微;或者是找到某个岗位后又觉得不是十分理想,便又放弃了;占到11.1%的农科类毕业生表示心里没有底,家庭对自己的期盼值太高,而自己却不知道前景如何,不敢想象今后发展的方向;另有8.1%的农科类毕业生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不能找到自身在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占到60.8%的大部分农科类毕业生表示,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将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将来必定有或可能会有好的发展,只是目前不知道怎么样去结合自己的长处,或是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去更快捷、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二、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总结和反思
从以上调查可以分析出,尽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但被调查对象总体对就业状况的心理趋向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并没有以偏概全的把责任全部归结到外部条件,在能看到社会进步和学校做出的改革和努力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加强引导,帮助农科类毕业生完善自身
1.全面客观认识社会和自我在求职过程中,农科类毕业生如果能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如果能将客观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样就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当还没进入社会求职,就主动降低自身的主观评价,往往会导致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因此,学校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在走入社会前,真正的认识社会,正确定位,从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专业优势等多角度考量自己,既不能盲目自信,也绝不能自卑。2.培养敬岗爱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伴随80末、90后择业高峰的到来,许多单位都着重对当今大学生提出了此类要求。尤其是农科类专业,就业单位有可能比其他行业对于吃苦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加强毕业生的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教导学生不能拈轻怕重,要敢于挑重担,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社会中赢取机会。3.加强经验交流,重视挫折教育要引导农科类毕业生去敢于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主动放弃求职。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要善于从每次找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主动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又有利于排解自己的困惑和矛盾。学校需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和树立典型,让碰壁的毕业生重新拾起信心,再次走向社会。4.鼓励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主旋律已经唱响。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到基层、西部就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于农科类毕业生来说,由于自身专业到基层或者是西部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业的压力也相对较小,而且对当前国家对中、西部的发展也是很好的促进。另外,应当制定奖励措施,支持农科类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创业和灵活就业。5.强化毕业生的诚信理念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同学面对单位的召唤,超过规定期限迟迟不给回复,或只是工作了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便离开原单位,造成违约。而非正常违约就是缺乏诚信思想的一种体现,也会给以后原本就不乐观的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应当持续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加强农科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让毕业生理解、倡导和实践诚信。只有信守承诺,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真正使诚信成为农科类毕业生的一种的良好习惯,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到招聘单位的好评,更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今后的农科类毕业生就业打开市场。
(二)力推改革,确保农科类毕业生强大后盾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大学毕业生“网龄”多数在3年以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友的重要方式。网络是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极强的世界园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建立毕业生QQ、飞信、微信等聊天工具群作为师生互动、收发通知和发布就业信息的主要信息平台。另外,借用日益红火的微博,也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公开发布就业信息,及时听取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借此构架起沟通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既能确保就业信息渠道公平,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学生理性就业等。2.落实就业礼仪和面试技巧课程的开设就业礼仪和面试技巧的缺乏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农科类毕业生。在大四学期伊始,要针对就业的礼仪和面试的技巧等内容开展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有关就业的礼仪、简历的制作和求职信的书写方法等各种面试技巧。也可以通过组织现场招聘模拟大会、就业礼仪比赛和简历制作大赛等,让学生提前亲身体验求职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为了修满学分,而随意选修一门礼仪课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大学生得到实用性的技术指导和模拟实训。3.扩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机构高校一般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但是大多都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而对于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趋向,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和趋向,掌握得不是很清楚。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指导机构设立一名专职的就业心理专干,在各学院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专干或就业专干,对这一批专干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专干能够做到对毕业生、辅导员和人才市场之间都十分的熟悉和了解,这样不仅能针对性的为毕业生服务,而且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咨询点,并能将历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定的经验和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就业。4.加强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大学生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而又具体的问题。在辅导员队伍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辅导员素质。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校内培训、热点讨论、自我学习和校外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实例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认识水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还应该立项资助,以帮助辅导员去研究一些他们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弄清的问题,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学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构建稳定、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大学生班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与大学生也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能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应当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除了应该对班主任工作范围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应该要建立健全班主任激励机制,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评选出优秀班主任,并给予表彰和奖励,按时发放班主任津贴,以保证充分有效地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多方配合,构建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
1.与人才市场紧密联系每到企业和单位招聘高峰期,各级人才市场都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而此时,针对农科类专业就业面相基层的特点,学校应当和各级人才市场,不仅是省、市级,更要包括县一级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毕业生手中。另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将人才招聘会更多的引进到校园中,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特定的农科类专业进行招聘,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2.与学生家庭密切沟通家是所有人心中温馨的港湾。学生家长除了是衣食父母,还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家庭为依托。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在各个招聘会场东奔西走,还要回校完成剩余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通常会感觉事务繁重,而倍感身心疲惫。当学生一些心里话不便于和老师、同学沟通,他们便第一时间想到了向家人诉说。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学校应该和家庭紧密联系,及时交换毕业生信息,并引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学生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不应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应该要放弃靠大学生光宗耀祖的观念,必要时应及时给予经济支援,尊重毕业生自己的选择,鼓励孩子勇敢的走向社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讲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走出去’就是要将在校大学生推到机关、企业、农村、基层生产工作的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体验社会竞争,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正确分析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就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建设。”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社会经验不足,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所以,学校应当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们能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和接触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和回报社会,感受到自身价值,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和社区、农村紧密联系,让农科类大学生尽可能多的利用专业知识,走向基层服务。4.加强农科类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帮助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交流的有利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并获取许多在书本中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市场接轨,以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制定对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加强沟通和了解,选拔企业所需要建筑期刊的人才,以真正将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落到实处。
作者:刘晶 张素芬 李婵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