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把学习所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小学科学教学亦是如此,这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在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科学教学应坚持生活化的方向,并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地学习、掌握并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引导他们充分地领略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科学教学;现状;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14(2015)12-0103-02
在大力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科目,其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某些学科难以企及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于周围世界所具有的探究兴趣和探究需要,在学习科学这门课时,要采用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科学课程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坚持科学教学紧密结合社会与学习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正确运用科学的情感、意识和能力,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一)部分教师仍然残存着传统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尽管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并运用素质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完全忽略或者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是独角戏、一言堂,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其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在下面各行其是,如此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为学生把学习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得齐全,要求学生只要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小学生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一般都与考试有关,比如说这个题目如何解、那个题目如何回答等,完全没有出现探究性的问题,而一旦出现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例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青蛙要冬眠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反应要么是一片沉默,要么是一片哗然,最后都归罪于老师没有讲过,课本里也没有提供答案,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往往只是在考试范围内学习科学知识,而普遍缺乏深度的对科学的探究、质疑精神和能力。
(三)科学教育较为严重地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只是在考试的范围内传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严重忽视、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学生才能够切实体验到科学探究本身的魅力和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发现一般都是源自生活,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心和较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坚持锻炼他们的观察、体验、感悟能力,从而充分享受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一)合理运用自然和生活中的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或者鼓励学生融入奇妙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感受变化多端的生活百态,这样就会无形中充实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而有时教材内容涉及的季节和时令与实际授课的季节和时令不吻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尽可能地做到因时而教,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同时,在不同的季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城市学生可以走进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农村学生可以走进广阔的田野)观察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了解探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妙,最好能够采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加完整和丰富,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课教学需要的生活化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当地缺乏教材中要求的材料。鉴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容易获取的材料来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替代,布置学生从家里自带材料,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并且保证了实验材料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使材料来源并服务于学生,从而对相关的自然事物产生直接的感知。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带一个水杯,同时从家里带来鸡蛋、铁钉、橡皮、玻璃球、小木块、纸片等,用上述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组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上述材料的重量,猜测它们在水中可能是沉还是浮。对这些身边的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弯路,从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上述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连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广阔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通过观察、探索生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事物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坚持把课堂教学进行拓展,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尤其是与生活和社会形成有机的联系,保证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探究科学的条件和机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自然、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一味地等、靠、要。在习得科学知识以后,学生还能够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1.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树木的特征,以及树的根、干、枝、叶的构成等;细致观察大树在春天萌芽的情形、在夏天枝繁叶茂的情形、在秋天树叶变黄并逐渐凋落的情形。通过全方位的仔细观察,学生就能够切身感受到树木生命力的强大,也可以发现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生命绚丽。在学习“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田野里,在地上洒下碎面包片,并仔细观察随之发生的奇特现象:碎面包片引来了成群的蚂蚁,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把碎面包片搬回了家。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观察活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布置多一些的贴近生活的观察活动,例如,请学生观察北极星,并写出其与别的星星的不同之处。另外,蹦跳在草丛中的蟋蟀、蝗虫,游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钻在泥土中的蚯蚓等各种小生物,都能够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并写出观察体会和感悟,这种学习形式自然会事半功倍。
2.可行的家庭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这两个部分的实践性最强。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在家里养一些花草树木或者小动物,例如,学生通过在家里养金鱼、小乌龟、小兔子,乃至于小鸡小鸭、蚕宝宝等,来感受可爱的生命;在家里养一盆花或者栽一棵小树,通过为它培土、浇水、施肥,来观察它的成长过程。通过上述的养殖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3.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指纹”一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其他成员的指纹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后,建立一个家庭成员指纹档案;在学习了“水”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一些饮料的体积或容积进行调查,并写出小的调查报告;在学习了“生命世界”一课以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外或野外采集不同的树叶或者小植物制成标本,捉瓢虫、蜻蜓、蝴蝶等制成小动物标本。学生通过上述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科学源自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农业职称论文,它需要教师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坚持生活化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善于利用自然中、生活中所有能够利用的因素和资源,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从而持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潘晓红 单位: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