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和价值选择,对道德主体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总体上不断提升,但也有不容乐观的方面。究其原因,可以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高校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去分析。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路径,优化社会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实践;提高大学生培养自我道德选择能力的自觉性。
关键词:道德选择能力;大学生;道德认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越来越复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激烈竞争,相互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和价值选择,对道德主体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尤为重要。高校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现状
“道德选择是人生选择的基本形式,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现实的道德关系中所进行的各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选择是人类在道德领域中所进行的选择,与人类其他选择活动不同,道德选择的最大特点是自律性。”①综合学界研究来看,道德选择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生活过程中,面对多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的情况下,依据社会所倡导的或认定的道德标准、道德准则、道德观念等,来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能力,它决定了道德主体能否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能力是反映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道德主体,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怎样的呢?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总体上不断提升,但也有不容乐观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
“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观念表现。”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接受到了更多丰富的信息,视野得到了拓展,在接触不同价值观念、感受不同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主平等。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相比,由于自身、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普遍认同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个人实践经验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局限,大学生道德选择行为往往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不能判定孰是孰非,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没有一个规范的道德准则以及底线。
(二)道德取向不断增多,道德判断能力不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取向不断涌入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价值标准以及西方外来的各种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并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主体,不断地认识和接触这些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面对道德准则越来越多,道德选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在面对道德认知和现实存在的巨大反差时,由于道德判断的标准多元化,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模糊,不能将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有效结合,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和自我立场上判断。
(三)道德选择不断增多,道德意志力较为薄弱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多种道德思想和多元价值评价标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的机会。由于年龄相对较小,社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选择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金钱至上”追求物质享受的观念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变得薄弱甚至缺失,在面对各种诱惑和丑恶行为时,道德意志时而坚定,时而动摇。如一些大学生过分与同学攀比,把消费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身份的标志,疯狂追求名牌,缺乏正确、理智的消费理念。还有的大学生知道不能乱丢垃圾,但看到别人扔了,自己也就跟着扔了;在公交车上也知道要给老人让座,可是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还是没有让座。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当前的状况,我们可以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
(一)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经济组成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也被打破,旧的道德体系逐渐解体,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外来的多样的道德观念相互影响,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对于单一的道德价值观念,大学生不需要做辨别和选择,但是当面对多元的道德价值文化,道德选择增多,大学生就出现了选择困惑。这些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大学生习惯已久的道德信念、善恶观念都受到了冲击,导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另外,大众文化以及社会舆论也给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多元化社会,大学生所受到的道德引导来自于各种途径,不单单局限于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有很多不知道正确与否的大众文化和舆论信息也左右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大众文化在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较差的状态,很多种不良道德行为和道德取向存在于大众文化中,对社会道德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言,大众文化对其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道德引导也是双向的,它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过度披露,对非主流价值观念的过分推崇等等都会对大学生道德选择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灌输”式教育的痕迹较为明显,过多强调理论的灌输,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这就往往会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许多学生在犯错误时都是“明知故犯”,或者是一念之差,这是因为学到的都是道德理论知识,并没有转化成为道德主体的行动指南,解决不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选择问题。另外,高校道德教育重视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却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往往都是进行单向灌输,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选择能力被忽视,学生缺乏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遇到观念碰撞及价值冲突时,依旧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意志力薄弱、道德选择能力不强,除了社会、学校教育等外在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首先,大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成熟性,生活阅历较浅,对待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这种不成熟性会造成他们在道德认识上的局限,很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蒙蔽,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思想的侵袭,道德判断能力比较薄弱。其次,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尚未成熟,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很容易将大众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样的盲目从众让大学生丧失了道德责任感,并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包容心态。如对考试作弊、迟到旷课、学术造假等现象觉得习以为常,这种从众心态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再者,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更倾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却减少了对道德和精神上的关注。道德观念在大学生心中的份量越来越小,他们更愿意去学习知识技能,考取职业证书,以便以后可以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对于不良的行为和现象他们更多表现出“事不关己”、“无力改变”的消极态度,这种态度也不利于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提升。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路径
道德影响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培养人的择善去恶的能力,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道德选择对学生主体来说是极为重要。所以必须从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一)优化社会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跟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少受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宣传道德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强化对社会舆论的引导。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正确的社会舆论能够促进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可以通过主流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正确的道德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实践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德育理念和内容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优化以往的教育模式,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必须由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参与,老师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发挥作用,要为大学生创造出平等、开放、互动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提高兴趣,主动学习,面对道德问题可以自觉、理性的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积极践行道德规范。其次,注重道德实践教育。以往的道德教育模式只是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停留在空想状态,深化不到内心深处,所以必须要加强道德实践。如开展社会调查、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参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深化对道德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培养自我道德选择能力的自觉性
大学生作为道德选择的主体,个人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只有大学生主动的根据自己的意志去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这样才能形成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为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鉴定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既有的道德水平和将要达到的水平,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使自身道德得到发展。具体地讲,要实现道德水平由低到高的转化,主体首先必须自我肯定,即意识到已有的道德发展结果,将其作为道德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而后再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即不满足于既有的道德发展结果,并对照较高的道德理想目标,去努力实现道德水平的发展。”③这表明大学生在学习道德观念,树立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以及反思,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道德标准,从而促进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道德价值标准相互冲突,拥有良好的道德选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医学期刊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更需要被关注。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仅着重于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加大对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正确的道德认知,获得道德自律,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作者:杜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