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共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5~76岁,平均59.2±4.3岁,病史2~25年,平均10.3±4.1年;对照组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5~78岁,平均58.2±4.5岁,病史2.5~25年,平均10.1±4.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1.0g氯化钾缓释片、10mg硝苯地平缓释片与10mg马来酸依那普利片,2次/d;12.5mg双氢克尿噻,1次/d。观察组给予10mg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马来酸依那普利片,2次/d;12.5mg双氢克尿噻、20mg螺内酯,1次/d。两组患者均在以上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改善生活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1.3疗效评价
显效:与治疗前相比,舒张压下降幅度≥20mmHg,收缩压下降幅度≥30mmHg;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收缩压下降幅度<30mmHg;无效: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未达到显效与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经分析,观察组显效40例(66.7%),高于对照组的8例(1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血压测量值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为131±8mmHg,舒张压为76±8mmHg;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为153±7mmHg,舒张压为98±9mmHg。组间比较差异明显(t=16.03、14.15,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引起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血压在近年来呈现发病率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一系列抗高血压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与控制大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症状[2]。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所占比重较大、体重指数偏高、病程较长、发病年龄较低等特征,其中,降压药物不合理使用是诱发初发难治性高血压的主要成因[3]。对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合理、长期用药是控制患者血压的先决条件,需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用药习惯,进一步改善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和生活习惯。本次研究选取120例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氯化钾缓释片、双氢克尿噻、硝苯地平缓释片及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和螺内酯、双氢克尿噻、硝苯地平缓释片及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由结果分析可知,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联合常规高压治疗药物,对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采取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联合常规高压治疗药物可有效控制难治性高血压,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张诚 单位: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