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放疗在其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乳腺癌术后放疗模式为常规分割,近几年大分割短疗程的放疗模式日趋成熟。本科2010年1~4月收治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了大分割与常规分割的放疗模式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0年1~4月收治的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均为女性,均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明确病理证实,分期在ⅡB~ⅢC期之间,均已行3周期全身化疗。年龄30~66岁,中位年龄52岁,按照术后放疗指征,均应给予术后放疗。术后放疗适应证[1]: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高危(25%~40%)的患者,即T3或腋窝淋巴结阳性≥4个,或1~3个淋巴结阳性但腋窝淋巴结检测不彻底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年龄31~66岁,中位年龄53岁,ⅡB期12例,ⅢA期8例,ⅢB期7例,ⅢC期5例。对照组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50岁,ⅡB期11例,ⅢA期7例,ⅢB期8例,ⅢC期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设野相同,均为患侧胸壁野及患侧锁骨上下野。胸壁野采用6MeV-电子线照射,锁骨上下野采用6MV-X线及12MeV电子线混线照射。观察组胸壁野采用2.9Gy/次,5次/周,DT:43.5Gy/15次,3周完成。锁骨上下野2.9Gy/次,5次/周,X线照射DT:20.3Gy/7次后改电子线加量至DT:43.5Gy/15次完成照射;对照组胸壁野采用2.0Gy/次,5次/周,DT50Gy/25次,5周完成。锁骨上下野2.0Gy/次,5次/周,X线照射24Gy/12次后改电子线加量至DT:50Gy/25次结束照射。放疗中两组均给予2次/d照射野内涂擦放射皮肤保护剂,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放疗后所有患者继续3周期全身化疗及化疗后根据ER、PR情况行内分泌治疗。
1.3复发及不良反应
主要复发部位为患侧胸壁及患侧锁骨上淋巴引流区。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的损伤。放疗致皮肤损伤按急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RTOG)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分为0~4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随访及生存率
至2015年4月所有患者随访3年,观察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90.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8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均为6.3%,远地转移率分别为25.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早期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8.1%、75.0%。晚期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9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臂丛神经损伤等。
3讨论
乳腺癌为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后约有3%~27%会发生局部和区域性淋巴结复发[1],胸壁和锁骨上复发是最常见的部位,约占全部复发病例的80%以上。针对胸壁及锁骨上的术后放疗可明显降低其局部复发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模式为单次剂量2.0Gy,5次/周,共25次,总量DT:50Gy,5周完成。传统放疗的疗程长,延迟了化疗的时间。国外早有乳腺癌大分割短疗程放疗的报导[2],近年国内多家医院也相继开展大分割短疗程的放疗模式治疗乳腺癌,并有相关报导[3,4]。其理论依据为:肿瘤组织对单次剂量的敏感性用α/β值来表示,α/β值越小,对单次大剂量越敏感。常规分割剂量2Gy是基于恶性肿瘤α/β值约为10Gy的情况下提出的,乳腺癌的α/β值约为3~4Gy[5],非常规剂量的单次大剂量分割的放疗适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本科采用大分割短疗程的放疗模式治疗乳腺癌,与常规分割剂量放疗对比,1、2、3年生存率基本相同,局部复发率未见增加,放射性损伤未见加重。因随访尚未结束,5年、甚至10年生存率还未知晓,还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对比。目前各家医院结论基本一致[6,7],大分割短疗程放疗治疗乳腺癌生存率、不良反应与常规分割放疗无显著差异。它缩短了放疗疗程,为远地转移的高危患者尽早开始化疗赢得了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作者:陈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