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重庆市从直辖以来,政治经济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明显上升,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由于政府缺乏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质量缺乏;人事管理和劳动合同制度的不完善,对不合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就业环境缺乏良性运行;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支柱力度不够;企业用人结构不合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这些问题有待于政府不断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上的推进和完善。为解决这个课题是庞大的工程,本文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了解重庆市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然后分析重庆市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二、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1.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错位从宏观上看,重庆市就业供需矛盾体现在结构性上的矛盾,供给与需求之间极度不匹配,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干”,技能岗位和技术岗位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有人没工作干”,文职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求职者供大于求。(1)部分专业由于前几年就业率高,社会需求较大,各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总数急剧增加,毕业生总数增长超出社会需求增长速度,导致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2007年《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就业率较高学科大类: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9年高校毕业生数据看,全市高校毕业生数量排前三的学科大类为工学类、文学类、管理学类,占毕业生总数的68%。然而,从职位需求分析表明,人才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为市场营销、机械制造、建筑地产等,竞争相对激烈的岗位是行政管理、会计等,社会需求明显不足的专业为农业、文史财经地矿和理科的部分专业等,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些热门专业出现了毕业生过剩,而部分冷门专业却出现了较大就业需求。(2)重庆的人才较少的选择工业、商贸和农业等行业,还是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服务业、管理业等。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主要是制造业、燃气业、资源加工产业等行业。(3)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差较大。多数院校的传统特色专业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而部分与原有特色专业关联度较低的专业,往往是成为提高就业率的瓶颈。重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在访谈中指出,该学院是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生物专业虽不是当下热门专业,但企业对食品专业学生需求较大,而生物技术毕业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11年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93.2%;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2011年会计专业就业率85.1%,就业率为全院最低,成为学院发展的专业难题。2.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不对称重庆市一直以来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现在逐渐转变为现代制造业,市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不断招商引资,纷纷到重庆发展落户,如惠普、富士康等电子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导致社会需求由注重学历层次转变为注重技能和综合素质人才。高学历人才注重科研和理论学习,高职学生实际操作强和到生产一线就业的愿望,符合市场的需要,显得高职毕业生更加抢手。从2011年开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据有关调查分析,在未来的五年内,对研究生的需求是6000人左右,对本科生的需求是5万左右,对专科生是6.7万人左右。对专科的人才需求最大。
(二)大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有差距
就业中的供求关系,不仅表现在毕业生数量与岗位供给上,也体现在大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匹配上。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和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为单位招聘员工最看重毕业生哪方面能力/素质?”近3/4的用人单位最看重是责任心,其次是团队精神、道德诚信、沟通能力。对于这道题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比较重视,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的要求不高。大学生问卷调查:“你认为自己具备以下哪些能力?”前三名为:获得各种技能证书、道德修养和团队精神。通过对两方面的调查发现,虽然排名靠前的有相同之处,但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实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用人单位重视的是责任心,而学生自认为用人单位会看重各种技能证书,并没认为责任心这一点的重要性。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不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实践经验、社交能力不够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等;最末的一项是外语水平仅7.22%。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中,39%的毕业生反映最大困难是没有工作经验,而认为学历不高、专业能力不强、英语水平不佳和求职技巧不够影响到就业的毕业生分别是11%、15%、16%、17%。
(三)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有差距
从供需匹配角度看,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就业指导,但初次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显得就业指导服务在大学生自我定位中没起到迎合市场需要的作用。首先,对薪酬期望过高。调查显示,10.3%被访的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5000元以上,17.6%期望在4000-5000元,30.4%期望在3000-4000元,32.5%期望在2000-3000元,剩余为2000元以下。2012年公布的全国各省平均工资排行,重庆月平均工资为3337元,排名全国第十一位。50%以上被访毕业生的期望值高3000元,即其中的大部分期望值高于重庆月平均工资水平。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薪情”期望值与学校、学历和专业等情况密切相关,即越是学校越好,学历越高,专业应用性越强,“薪情”期望相应也越高。其次,对就业地区期望过高。在选择理想就业地区中,有53.8%被访的毕业生选择直辖市或省会城市;26.9%选择非省会城市;11.1%选择乡镇或农村,其余选择国外。而实际上,除了国家在促进大学生下基层的政策上不断出台,重庆市政府也在推出农村乡镇人才计划,选择下基层的人数也有明显上升,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统计,2007年到2012年间,“三支一扶”计划从500名上升到1812名,“西部志愿者”计划从758名上升到17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1205名上升到2067名,选调生从629名上升到2000名,村官计划和定向培养超过2000名。基层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数据显示,在2012年参与以上计划的大学生人数已占到总数的4.2%。然而,毕业生对严峻的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意识不强,导致自我定位认识不够。对用人单位性质的偏好。通过问卷调查,机关、事业单位为毕业生择业时首选,其次为国企、外贸企业、民营公司。但实际就业选择非国企最多。以上的矛盾体现出重庆市大学生的求职中不缺乏岗位而是缺乏定位,不光是学生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缺乏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的能力,更是政府职能部门未能积极引导就业、缺乏公共服务产品和缺乏对就业群体的客观认识。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提出提高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体系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在社会就业体系中能够对大学生就业在法律上起到帮助的法律非常有限,还没有健全针对大学生制定的就业促进法和就业保障法,还未保障大学生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何谈形成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供需双方一旦发生违约行为,如何追究?在现实中都是供需双方自行达成的协议,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违约方的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就业市场对性别、身体状况的歧视现象也无相关法规,对于歧视对象如何获得法律援助应该做出详细的规定。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就业上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就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如日本制定《紧急失业对策法》、《日本职业安定法》、《日本职业培训法》等,美国制定了《就业法》、《紧急就业法》、《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劳动力投资法案》等。这些发达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效果,既可以规范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也可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重庆市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规体系,同时结合本市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实际就业情况,政府应该利用法律法规明确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责权关系,确保就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大学生的在就业环境中的合法权利。积极促进就业,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各项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大学生就业保障法》《妇女就业法》《反就业歧视法》等,保护弱势群体就业和反对就业歧视的行为,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机制,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加强宏观调控职能
重庆市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来调控大学生就业。控制招生规模。人力资源供过于求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政府要从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教育部从2006年起,开始控制招生规模控制在5%左右。招生计划应该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预测,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的比例也应每年做出调整。严格把关各高校设置新专业,减少或停止就业率低并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招生。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从国家指令计划、统包统分到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经历五个阶段,从这五个阶段看出,国家职能有制定大学生就业计划到制定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学校由执行分配策略到引导指导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也由过去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重庆市应该尽快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杜绝社会资本的扩大化,造成找工作就是利用社会关系的不良现象;严格处置以盈利为目的扰乱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行为。完善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则来监管各个劳动力市场,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扶持
重庆市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创造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倾斜,不能忽视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和提供就业的空间,激励中小型企业承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相应的服务,尽可能多的吸纳大学生就业。政府和社会都要尊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他们的贡献要有理性的认识,一个不靠国家投入的企业,尽管没有高额的利润,但能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的话,和投入上亿国有资金创造1000万利润的企业相比,很难说谁的价值更大,但他们都是值得社会尊重。最大限度的给自主创业者提供自由、便捷的创业政策环境,培育创业精神,加大力度支持具备现代服务型产业和高含金量的文化创意等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贷款审批和创办程序。
作者:冉莉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