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生走进了普通高校,但是由于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要区分对待,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生活,在教育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对民族生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民族生的综合素养。
一、民族生的常见特点
(一)民族意识较强。民族生都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也非常喜欢与别人进行交流,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民族生心理的民族意识较强,这种较强的民族意识通常表现为与汉族学生沟通较少,常常与本民族的学生形成团队,此外,对于民族的生活习惯较为注重,对民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很看重,并且较为敏感,希望汉族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他们的各种习惯。
(二)家庭生活条件较差。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家庭收入偏低且子女较多,生活负担较重,很多民族生的家庭年收入都在当地平均水平之下,主要经济来源都是依靠农业或打工,当新学期开学交学费时,所交学费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大的经济负担,这就会给民族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其正常的学习。
(三)汉语沟通能力较差。民族生自身独特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都十分愿意参加,并会博得他人的认可。但是在语言的沟通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少数民族的学生从小学习的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对于汉语的学习较少,通常都是其进入高校学习时,在预科班才开始学习的,但在沟通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他们不愿与汉族生交流的一大原因。由于语言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与汉族生存在差异[1],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四)心理素质的影响。由于民族生的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与汉族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时不能理解,常常会因此与学校或汉族生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的影响很不好。此外,由于学校会十分照顾民族生的感受,如在考试评分上会降低对民族生的要求,有些民族生会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歧视,还有些民族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奖学金等补助上,学校会给他们很多照顾,长此以往会让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一旦学校出现变动,不再给予特殊照顾,他们在心理上会不接受。
二、根据民族生的特点,提升教育管理要求
(一)加强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加强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团结意识才能从实质上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首先要加强对全校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实现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以及民族风俗的全面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应淡化民族关系、强调学生关系,使民族生懂得自己是一名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就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再者,促进民族生与汉族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帮互助的原则,汉族生要积极帮助民族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教师要认真指导民族生的学习。在饮食习惯上,要设定专门的食堂供民族生使用,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最后,由于民族生都是多才多艺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活动,让民族生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现民族生与汉族生能够更好的交流[2]。
(二)提高民族生的语言使用水平。民族生的语言使用水平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汉语辅导课,加强民族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汉族生也可以充当他们的汉语学校教师,帮助他们进行汉语语言学习。在英语学习上,同样也可以开展英语辅导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民族生进行相应的语言学习奖励机制,增添民族生的学习动力。
(三)减轻民族生的经济压力。由于民族生的家庭生活都很困难,学校可以采取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民族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汉族生主动帮助民族生的目标,加强他们的团结,也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让社会上有经济能力的人员对民族生进行帮助。在民族生的心理上,学校对民族生的特殊照顾要掌握好尺度,在学籍管理和学业考试上要与汉语生同样对待,可以适当的帮助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出现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也要严肃处理。民族生进入高校学习也是为了成为有用的人才而来的,我们要看到民族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管理,使其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作者:郭鑫 刘津铭 开赛尔•艾斯卡尔 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