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辨能力研究综述
西方学界对思辨能力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硕。其中,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P.A.Facione领衔的特尔菲项目组(TheDelphiProject)对思辨能力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最终将思辨能力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者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这其中包括思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他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文秋芳,2009)。与国外相比,国内学界有关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黄源深教授1998年发表于外语与外语教学的《思辨缺席》一文,引发了学界的对思辨能力的关注。随后的十多年中,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何其莘等1999;林崇德2006,黄源深2008,2010;文秋芳等2009,2010,2011;李莉文2010,2011;董元兴等2010;孙有中2011)。在对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后不难发现,多数研究围绕英语专业展开,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数据检索,发表在外语界权威刊物的围绕大学英语展开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极其罕见,仅有的一篇为刘晓民教授发表的《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外语界,2013)。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要实现由“点鼠标”到学生“终身受益”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贯穿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将借鉴文秋芳教授“层级理论模型”。
2.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
2.1改革教学设计
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中,观念开放,思维灵活。受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媒体交际方式的影响,热衷于尝试新生事物,对新生事物和社会话题具有敏锐的感知、独立的判断,对教师并不盲从。他们只愿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他们认为具有价值的东西,讨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学过程的深入不够。虽然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方式方法有所创新,但是仍然只是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设计缺乏高度和厚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能落入照本宣科的窠臼。根据文秋芳的“层级理论模型”,认知维度的核心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评价。围绕三种核心技能,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在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这对教学设计有两方面的要求:(1)突破教材中现有的问题设置,对其进入二次加工,使之符合思辨性课堂教学需求。(2)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根据在视听说教学中,以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的主题为食品,而食品安全又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材料丰富,较适合设计课堂辩论;提前搜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食品安全应该依靠法律还是道德”这一主题展开辩论;相比较单纯肯定或否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打下了语言基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充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顺利到达最近发展区域,锻炼了分析、推理、评价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2营造思辨性的课堂环境
根据文秋芳等(2009)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思辨能力的第二个维度情感特质表现为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征,相关情感特质的培养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又一目标。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地位,学生被纳入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模式,只能根据教师的指令被动地接受信息,毫无自主性可言。久而久之,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压力而非内部的动机,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学习方法注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思维方式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作为传统课堂的纠偏,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受学生欢迎的沟通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弥补师生间的“鸿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课堂教学应鼓励、引导甚至是合理“强迫”(例如课堂参与次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扭转学生被动的课堂学习习惯。再次,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例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从而树立课堂参与的信心。
2.3建立思辨能力评价标准
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评价的标准。要构建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并验证其是否有效,相应的评价标准不可或缺。因此,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势在必行。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角度来看,当前课程评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评测形式比较单一;(2)评测内容比较浅层;(3)评测标准过于含糊(孙有中等2013)。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而言,考试仍然具有绝对的“指挥棒”作用。要想将改变上述三方面的问题,首要的便是改变考试“指挥棒”的引领作方向,即从过分依赖试卷的语言技能测试转为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综合测试。传统的测试题型中,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客观题型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没有为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提供平台。因此,增加思辨题型所占的试卷比重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增加阅读理解中分析、推理判断题型;加大作文的分值;借鉴美国GRE考试,请考生分析逻辑错误的作文等,改变大学英语课程考试即是画钩的肤浅、单一形式。增加过程性评估,对学生平时的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中所体现出的思辨能力进行评估。过程性评估能较好地反映学习者的不同能力,但必须参考相应的评价标准。鉴于大学英语教师思辨能力缺乏经验和参考标准,教师可以借助美国学者P.A.Facione和N.C.Facione的“思辨能力整体评价量表”。
2.4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和学习进程归根结底离不开学习者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反应性的学习方式,即满足于按照教师和教材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忽视“学会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才会逐渐意识到个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才会注意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学习的兴趣的得到激励,并端正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先验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范式。兴趣和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习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永远不能分开”(B.S布鲁姆,1989)。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目的之一在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即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发展学生的智力”(B.S布鲁姆,1989)。因此,通过自主学习推动“层级理论模型”中认知、情感两个维度二者的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在这个“思维是王牌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时代发展不断挑战现有的教育新思想、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不断变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改革教学设计、营造课堂环境、建立评价标准和推动自主学习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贯穿思辨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作者:王桂祥 单位:山东德州学院